西北大學宋美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取得的發展令國人振奮、世界矚目。作為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GDP以每年平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長,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回首30年往事,中國所取得的成功關鍵就在於改革開放。正如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結和回顧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偉大曆程時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改革開放的極端重要性。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展始終是國家各項工作和環節的中心。因此,如何發展,怎樣發展就作為一項曆史課題擺在黨和國家的麵前。本文力圖通過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不同時期發展觀的演進及分析,闡釋隻有堅持科學發展觀才是當前中國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
一
發展是一個曆史變遷中形成的概念。從宏觀層麵上說,發展一般是指國家或社會由落後向先進、由低級向高級、由不發達向發達、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轉化的進步過程。所謂發展觀,就是對發展的根本觀點和看法,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和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不同的發展觀在實踐上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我國關於發展觀的討論和轉變實質上是生產方式在意識上的反映的深化和提高。改革開放30年以來,依據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理解,也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演化形態。
二
粉碎“四人幫”和結束“文革”十年動亂後,黨和國家走到一個決定前途命運的重要關頭。在關鍵時刻,鄧小平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強調,要徹底改變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做法,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進行一場新的革命。由是,1978年12月召開具有偉大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以非凡的膽識和魄力,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毅然決然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曆史性決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改革開放的曆史征程。從那時起,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起航,並破浪前行。30年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提出了一個又一個有益於中國發展的發展觀,帶領中國人民在神州大地上書寫民族振興的輝煌篇章。
1.重新確立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鄧小平把經濟發展放在國家工作的中心地位。針對中國過去長期搞僵化的計劃經濟體製,沒有安排好各種比例關係的缺點,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個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沒有按比例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確實可靠的高速度。鄧小平要求中國經濟發展有一個較高的速度,是與注重質量、講求效益相統一的。他說:“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紮紮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
黨和政府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依然是沿著較為傳統的單純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的軌跡運行。一方麵,發展經濟恢複國力是黨和政府的當務之急,因為“文革”十年的動亂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倒退了20年,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另一方麵,黨和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針上的不成熟也是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經濟工作始終是中心,而其他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工作,服務於經濟工作。在這個時期,生產力是衡量各項工作的標準。應該說,在當時提出生產力的標準,是正確的、必要的。
2.可持續的發展思想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就開始在經濟學領域被廣泛研究。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更將可持續發展觀戰略提上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日程來。可持續發展觀開始成為人類的共識。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當建立在社會公正和環境、生態可持續的前提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從追求GDP的絕對增長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以人口、社會、經濟、科技、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發展為目標。曾幾何時,我們的發展在一些人心目中成了追求GDP絕對增長的發展,造成了大量資源浪費,生態環境破壞,這種以犧牲後代的利益來獲取當代人發展的思路違反了“本代人與後代人平等”的倫理關係,勢必會走向“斷子絕孫”。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鄧小平根據中國國情,把經濟發展放在中心地位,但決不意味他僅僅把發展看成是純粹的經濟現象,借口“發展才是硬道理”,別的方麵都可以棄置不顧。鄧小平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觀,但在全球經濟運作的大環境下,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也認識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重要性。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鄧小平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其理論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他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綱領性要求,即“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強調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協調思想。他在談到社會協調發展時,突出強調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沿海、中部、西部地區發展相協調,速度與效益相協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相協調,等等。舉例而言,他對植樹造林的深切關注,就是對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重視。鄧小平在1982年會見前來北京參加中美能源、自然資源和環境會議的美國前駐華大使伍德科克時就說:“我們準備堅持植樹造林,堅持他二十年五十年。……特別是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連草都不長,水土流失。所以叫‘黃’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們計劃在那個地方先種草後種樹,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很好的變化。”鄧小平還於1982年7月14日和12月26日兩次在林業部的報告上指示,於1982年11月和1991年3月兩次題詞,於1983年3月12日親自參加北京十三陵義務植樹勞動。他點出植樹造林的意義是“綠化祖國,造福後代”,“要一代一代永遠幹下去”。由於認識到了中國在唯經濟中心的年代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所造成的惡果,認識到了超負荷發展經濟的嚴重性,為了子孫後代和後世的持續發展著想,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經濟發展觀上,用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取代了以商品為中心的經濟發展觀;在發展思路上,強調把全麵可持續發展作為製定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並在實際工作中一直深入貫徹執行,促使中國經濟社會逐步向良性軌道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