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財經學院楊學義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全國人民普天同慶。回顧30年改革開放的曆程,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總結、交流改革開放的曆史經驗,研究探討有關改革開放的理論問題,對進一步做好高校教育工作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高等教育30年改革發展的曆程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30年曆程,大體經曆了恢複發展,穩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三個階段,西安財經學院作為一所普通高等學校也不無例外地沿著這個曆史的軌跡一路走來,與全國高校一起描繪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恢弘壯麗的畫卷。

一是恢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5年5月的第一次全教會召開。這一時期,高等教育處於撥亂反正恢複發展階段,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是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時間比較長,大體是從1985年開始至21世紀初這一時間段。1985年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拉開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這一階段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是放在管理體製和結構調整上,國家做出了許多重大決定,諸如部屬院校下放地方管理,部分院校調整合並,適度擴大招生規模等,中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曆史進程。

三是可持續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大體是21世紀以來這七八年的時間。在完成院校調整合並,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國家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提高高校內部結構機製調整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適度控製招生規模,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育部啟動了新一輪“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教育質量,尋求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率內在統一的健康協調發展,高等教育由規模快速發展走上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回顧高等教育30年的發展曆程,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或者更遠一點說,從現代教育製度引入中國,100多年時間,我國的教育幹成了一件事情,這就是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曆史性轉變。實現這個曆史性轉變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教育的發展總是在數量和質量、局部和整體、大眾化和精英式等矛盾運動中保持平衡。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現代教育製度開始在全國各地建立,但由於曆史原因,教育事業發展緩慢,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教育救國”成為一句空話。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廣大工農群眾獲得教育機會,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也是受影響最大、倒退嚴重的領域。當然,教育發展最快的,是改革開放的30年,特別是恢複高考,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奮鬥目標,實行高校擴招等重大決策以及進入新世紀以來采取的一係列重大舉措,把一個有著2億多學生的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教育體係,以嶄新的麵貌帶入了新世紀,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跡。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98年為9.8%,2002年為15%,2007年上升為%。我們在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全麵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這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精神麵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文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鄧小平講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黨的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實際上,我們的教育改革也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正處於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曆史關鍵點上。今後我們麵臨的新的曆史任務,就是實現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這又將是一個曆史性的轉變。對新世紀、新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麵臨的新任務、新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作了明確部署,總的目標是:“現代國民教育體係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係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十七大將教育問題列為六大民生問題之首,明確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實施素質教育、優化教育結構、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等多方麵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一係列新任務、新要求。我們用將近60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個曆史性的轉變,我們還將用數十年的時間來完成第二個曆史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