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洛市委黨史研究室

商洛是革命老區,商洛人民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建立後,商洛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戰天鬥地,艱苦創業,生存環境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商洛人民在曆屆黨委、政府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全市基礎條件、城鄉麵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呈現出政治、社會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麵。

一、商洛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進程

回顧商洛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進程,大體可分為起步、逐步推進、不斷完善、全麵深化四個階段。

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體的商洛農村改革,大體經曆了三個曆史階段。1980年秋即中央(80)75號文件下發前為第一個曆史階段,核心是聯產到組,形式主要是建立生產作業組:一是“三包一獎”分組作業,統一核算,超減產按比例獎賠。二是“大包幹”。1980年底全區已有67.9%的生產隊實行了生產責任製。聯產到組責任製,與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相比,組員有了產量觀念,比較關心本組利益,但隻是把“大鍋飯”變成了“中鍋飯”,沒有徹底克服平均主義。於是,第二個曆史階段即1980年到1982年底以責任到戶、家庭經營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承包經營責任製應運而生。到1982年底,全區已建立各種生產責任製的生產隊已達17551個,占全區總數的99.9%。其中以土地為主要內容包幹到戶的隊達16656個,占全區生產隊數的94.8%。包幹到戶為主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成為商洛農業生產責任製的主要形式。這種責任製解決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和生產中“大呼隆”、瞎指揮的問題,使集體經濟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從1983年初到1984年底,為商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建立的第三個曆史階段,其重點是完善各業承包責任製,延長土地承包期,提出耕地承包期15年不變的政策。這使農民吃了“定心丸”,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向土地投入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全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幾乎與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同時,改革管理體製實行政社分設工作,也提到了議事日程。1979年地委提出了“擬定恢複鄉黨委、鄉政府,分別管理黨務和政務工作”的意見。1983年3月中旬,地區開始在洛南進行政社分設、建鄉和供銷社體製改革的試點,主要內容是改革公社體製,實行黨、政、企分設;解體公社體製,建立鄉政府;大隊改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到1984年底全區實行政社分設、建立鄉政府工作全部結束。至此,改革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舊的管理體製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以上這些一係列的改革舉措,解決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和生產中的“大呼隆”、瞎指揮等問題,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調動了農民向土地投入的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1984年底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7613.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占67.1%,工農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了89.6%。

(二)逐步推進階段(1985—1990)。這一階段,在商洛,改革的中心任務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因為,以農為主的經濟結構,隻能解決全區人民吃糧的問題,不能解決花錢的問題、致富的問題。1985年秋,地委、行署提出全區農村工作:一是要全麵深入地開展農村第二步改革,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二是堅持農業戰略方向轉移,發展商品畜牧業;三是重視智力開發,加強科技服務;四是繼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進一步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在以後的幾年裏,地委、行署都把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商品經濟的全麵發展作為各級黨委、政府農村工作的重點,並相繼製定下發了一係列文件。到1990年底,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由1978年的64.3:17.3:18.4調整為45.5:22.9:31.6。農業生產在質量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比重下降,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基本穩定。通過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全區多種經營和二、三產業的發展開始得到全麵啟動,商洛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始得到開發利用,全區經濟突破了單一“糧食型”、“農業型”的產業結構,基本呈現出農林牧副漁、工商建運服多產業、多部門綜合經營、全麵發展的新格局。

(三)不斷完善階段(1991—2001)。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商洛經濟建設方針的提出和製定也經曆了一個不斷認識、不斷完善和不斷深化的演變過程。1979年至1984年商洛經濟建設方針具體是“以林牧為主,糧食自給有餘,在多種經營上多作貢獻”。這一方針表明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商洛經濟在改革開放中開始轉軌定向,林牧、多種經營已經提到了應有的位置。隨著我區改革全麵深化,經濟全麵發展的需要,1984年7月地委、行署及時提出了商洛經濟由以“林牧為主”轉向綜合經營,逐步過渡為以農村工業、多種經營為兩翼的“鳥型結構”模式。農村工業帶著曆史的必然,擺上了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的案頭。一時間,商洛的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到1990年全區鄉鎮企業已發展到48503個,總產值達5.34億元,占該年度農村社會總產值的35%。商洛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