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柳通叟寄王文通
此詩作於元祐二年(1087),通過描寫懷才不遇之士而抒發不平之情。柳通叟、王文通:二人均不詳。
故人昔有淩雲賦,何意陸沉黃綬間?
頭白眼花行作吏,兒婚女嫁望還山。
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裏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割雞令得近鄉關。
故人昔有淩雲賦,何意陸沉黃綬間——故人:指老朋友。淩雲賦:指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漢武帝讀過此賦後,“飄飄有淩雲之氣”。何意:沒有想到。陸沉:指人才被埋沒。黃綬:黃色印綬,為低級官吏所佩戴。《漢書·百官公卿表》:“吏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這兩句是說:老朋友你的才華可以比得上作《大人賦》的司馬相如,可沒有想到卻沉淪下僚,遭受冷落。
頭白眼花行作吏,兒婚女嫁望還山——行作吏:去做官。行,去。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兒婚”句:《後漢書·逸民傳》記載向子平“男女娶嫁既畢……遂肆意與同好……俱遊五嶽名山”。還山:指歸隱。這兩句是說:老朋友年紀已大,須發漸白,眼亦漸花,卻還要出去做官,一直到兒婚女嫁,家累俱去之後可望歸隱。
心猶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鏡裏顏——杯中物:指酒。陶淵明《責子詩》:“且盡杯中物。”朱:使臉色紅潤,為使動用法。這兩句是說:你的酒興猶未有所減退,盡管春天來臨,卻無法使你恢複青春容顏。
寄語諸公肯湔祓,割雞令得近鄉關——肯:肯否。湔祓:語出《戰國策·楚策》,意為洗刷汙濁,引申為薦拔。割雞:《論語·陽貨》載孔子語:“割雞焉用牛刀?”此處是指出任地方官。這兩句是說:我捎話請在朝的諸公能夠推薦一下你,使你在近鄉之處覓一職位。
此詩為山穀眾多描寫懷才不遇之士的詩篇之一。開篇二句即以高才低位的強烈反差,感歎柳通叟的懷才不遇,“何意”一詞是那樣的突然,從而更加凸現了此種反差,語含譴責之意。頷聯二句是說他雖已年高,須發已白,眼睛漸花,但為了生計仍需奔走四處,或許到了兒婚女嫁之後可望歸隱林泉山間,從而寫出了柳通叟拔俗的品質。接下來兩句感慨其酒興猶未有所減退,但盛年不再來,縱使春天來臨,也無法恢複青春時的容顏。尾聯二句“寄語諸公肯湔祓,割雞令得近鄉關”,作者想給在朝的諸公捎信,希望對其加以薦拔,讓他在近鄉之處覓一職位,朋友相助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當然“割雞”一詞是對開篇高才低位的呼應,可以看出山穀行文的嚴謹。
次韻子瞻題郭熙畫秋山
此詩作於元祐二年(1087),時山穀與蘇氏兄弟等俱任京官,蘇軾有題郭熙的《秋山平遠圖》一詩,當時和者甚眾,山穀此詩即為其一。子瞻:即蘇軾,字子瞻。郭熙:河陽溫人(今河南溫縣),熙寧間為禦書院藝學,師承李成,工山水寒林,善作巨幅壁畫。其畫論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書。
黃州逐客未賜環,江南江北飽看山。
玉堂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林間。
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
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餘疊礏。
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
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
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
但熙肯畫寬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
黃州逐客未賜環,江南江北飽看山——黃州逐客:指蘇軾,蘇軾曾貶黃州。賜環:即召回。環與還諧音。《禮記·曲禮》孔穎達疏中說:“大夫士三諫而不從,出在竟上,大夫則待放三年,聽於君命,若與環則還,與便去。”這兩句是說:貶謫黃州的蘇軾在尚未被召回朝廷的時候得以飽覽大江南北的自然山水風光。
玉堂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林間——玉堂:指翰林院。蘇軾時為翰林學士,故而可在玉堂觀畫。郭熙畫:據《蔡寬夫詩話》記載,郭熙曾作《春江曉景圖》於玉堂中屏,“禁中,官局多熙筆跡,而此屏獨深妙,意若欲追配前人者。”發興:生發遊興。這兩句是說:如今在玉堂麵對郭熙的《春江曉景圖》,他已生發出徜徉青山綠水中的興致。
郭熙官畫但荒遠,短紙曲折開秋晚——官畫:指郭熙的畫,即《秋山平遠圖》,因為郭熙是禦書院的藝學,所以稱其作為官畫。這兩句是說:郭熙的《秋山平遠圖》,雖在小幅紙上,那畫麵曲曲折折,一片秋日荒遠的景象。
江村煙外雨腳明,歸雁行邊餘疊——疊(yǎn):層層疊疊的山峰。這兩句是說:那畫麵上江邊小村籠罩在一片煙霧當中,若隱若現,但細看之下,可以看到是在下雨,遠處天邊一行歸雁,剩下的就是那層層疊疊的山峰。
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黃柑洞庭霜:洞庭之中有洞庭山,又稱包山,其地以產柑橘著名。唐·韋應物《答鄭騎曹青橘絕句》:“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這兩句是說:看到這樣的畫麵,我不禁想起了家鄉洞庭山上霜後的柑橘,真是恨自己不能生一雙翼,如雁南飛。
熙今頭白有眼力,尚能弄筆映窗光——弄筆:指作畫。這兩句是說:如今郭熙雖然已經白發蒼蒼,但他眼力不減,觀察細致,所作之畫依然神馳其中。
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畫取:畫就。好風日:好風光。唐·王維《漢江臨泛》:“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這兩句是說:我想讓你為我畫上一幅江南的美好風光,借以安慰我這從鏡中觀看發已斑白的漸老之人。
但熙肯畫寬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但:隻要。寬作程:將作畫的期限放寬。杜甫《戲題王宰相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遠。”此處即化用其詩。這兩句是說:隻要是郭熙願意為我作畫,我一定會把作畫的期限放寬,你可十日一水,五日一山,從容畫來。
這首詩是和蘇軾題郭熙的《秋山平遠圖》一詩的。首起四句從蘇軾入手。先寫蘇軾在黃州尚未被召回朝廷之時飽覽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緊接二句寫蘇軾在翰林院看郭熙的《春江曉景圖》,已然生發徜徉林泉的興致,從蘇軾的感受之中我們看到了郭熙高超的繪畫技藝。“郭熙”以下六句寫自己觀看《秋山平遠圖》時的感受,詩人先給我們展示了這幅圖畫的畫麵,江村煙雨,歸雁群山,一幅秋日荒遠之景躍然紙上,隨後兩句“坐思黃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隨陽”,引發了作者無盡的歸思,這種歸思是思念家鄉風物的鄉思,也是身處宦海而心在林泉的歸隱之趣,從中表達了詩人的心誌。剩餘幾句是寫自己想得到郭熙一幅畫,“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吐露了自己的心聲,“但熙”二句,恰如清·方東樹所言:“餘情遠韻,力透紙背。”(見《昭昧詹言》卷十二)
題伯時畫嚴子陵釣灘
此詩於元祐三年(1088)在試院中作。伯時:北宋畫家李公麟,字伯時。嚴子陵:嚴光,字子陵,東漢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與劉秀同學。劉秀即位後,嚴光隱姓埋名於富春江畔。釣灘:在浙江桐廬西富春山下。山畔有嚴子陵釣台,台下即為釣灘。
平生久要劉文叔,不肯為渠做三公。
能令漢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絲風。
平生久要劉文叔,不肯為渠做三公——平生:此指年輕時候。久要:舊交。劉文叔:劉秀字文叔。渠:他。三公: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此泛指高官。這兩句是說:嚴子陵年輕的時候就與漢光武帝劉秀相交為友,但他卻不肯居官廟廊幫劉秀治國理邦,甘願隱姓埋名於富春江畔。
能令漢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絲風——漢家:漢朝。九鼎:相傳夏禹曾鑄九鼎,後以九鼎象征國家政權。桐江:錢塘江自建德至桐廬段的別稱。這兩句是說:能使漢朝政權穩固的,就是桐江波上被風吹動的那一條釣絲!意味東漢士人效法嚴子陵的高節,因而使漢朝天下安定,國祚綿長。
此詩通過讚美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反映了作者的耿介操守。山穀指出,漢朝政權的穩固,得力於嚴光所倡導的風節,這是有感而發的。北宋末年黨爭中,出現了不少喪節敗行的士人,他們見風轉舵,在王安石執政時,以新黨麵目出現,一旦舊黨得勢,這些人又拚命鑽營,成為舊黨人物。舊黨內部也分化為三派,爭權奪利互不相讓。作者對此深惡痛絕,故借詠史寄慨。“重九鼎”與“一絲風”的對比,寓意深微,予人以鮮明的印象。
題子瞻枯木
元祐三年(1088),黃庭堅在史局任著作郎,春天,蘇軾知貢舉(主管考試),庭堅做他的屬官。蘇軾在酺池寺畫了小山枯木,庭堅作《題子瞻小山枯木》詩,蘇軾又作枯木,黃庭堅題了這首詩。子瞻:蘇軾,字子瞻。蘇軾愛畫枯木、竹、石,善於把書法的用筆和結體的方法運用到水墨畫中,所畫枯木在當時很有名氣。
折衝儒墨陣堂堂,書入顏楊鴻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折衝儒墨陣堂堂,書入顏楊鴻雁行——折衝:折退敵人的戰車,擊退敵軍。顏楊:顏真卿和楊凝式,唐與五代大書法家。鴻雁行:像大雁那樣整齊地排列著飛翔,指平行、並列。《晉書·王羲之傳》:“比張芝草,猶當雁行。”蘇軾曾認真學習過顏真卿和楊凝式的書法,和黃庭堅、米芾、蔡襄的書法合稱“北宋四大家”。這兩句是說:蘇軾擺出強大的陣勢,在儒家和墨家之間縱橫馳突,所向無敵;蘇軾的書法,可以與顏真卿、楊凝式並駕齊驅。此二句表明蘇軾學問貫通儒墨,自成一家之學,根底深厚,其書法與顏、楊並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元:原。丘壑:深山幽穀。蘇軾曾說文與可的竹子畫的好,是因為他“胸有成竹”。他的枯木畫的好,也正是因為胸有丘壑。蟠:盤曲。此指老幹久經風霜的磨練,偃蹇挺拔,氣勢不凡。《畫繼》:“子瞻所作枯木,枝幹虯屈無端倪,石皺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鬱也。”蘇軾喜歡用簡而有力的線條表現其“詼詭譎怪”的藝術風格。老樹經過多年風霜的打擊,造成蟠屈,正與蘇軾經曆坎坷而誌節愈堅相似。這兩句是說:蘇軾遍曆山川,深得大自然的熏陶,所以能畫出老木盤屈在風霜之中的意態來。
此詩為題畫之作。前二句說蘇軾在學術上有集大成的特點,書法可與顏、楊並駕齊驅。後二句說正是這些深厚的藝術修養、人生體驗,使蘇軾畫出格高韻古的枯木圖,達到詩、書、畫三者相互圓融的藝術的化境。
題竹石牧牛
此詩作於元祐三年(1088),是黃庭堅為蘇軾、李公麟合作的一幅畫所寫的題畫詩,風格生新瘦硬,語言簡淨古樸。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禦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鬥殘我竹。
序言意為:蘇軾畫了一幅竹石圖,上麵篁竹叢生,怪石嶙峋,李公麟又在畫上增加了一牧童騎著老牛,通觀此畫,意趣盎然,因此寫了這首詩。伯時:李公麟。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野次:野地裏。崢嶸:指怪石特立的樣子。幽篁:幽深的竹叢。《九歌·山鬼》:“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這兩句是說:野地裏的怪石特立,翠綠幽深的竹叢與之相倚。
阿童三尺棰,禦此老觳觫——阿童:小孩子。棰(chuí):竹杖。觳觫(húsù):牛恐懼顫抖的樣子。《孟子·梁惠王上》:有人牽牛過堂下,將以釁鍾,齊宣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此處代指牛。這兩句是說:放牛娃拿著三尺長的竹鞭,吆喝著這頭老牛。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礪角:磨角。這兩句是說:我很喜歡這塊怪石,可不要讓牛兒在石上磨角呀!
牛礪角尚可,牛鬥殘我竹——這兩句是說:牛兒在石上磨磨角還可以,隻怕它們爭鬥起來就會傷害我的竹子。李白《獨漉篇》:“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此詩後四句汲取其形式,詞意有所翻新。
這首題畫詩,如所題的畫一樣,“甚有意態”。純粹把畫境當作真景來寫。就竹、石、牛發揮,妙趣無窮。詩畫裏的竹、石、牧童、牛是那樣的栩栩如生,叢竹、怪石代表作者所憧憬的田園生活,詩人不希望兩牛相鬥,毀壞了它們。“牛鬥”隱指朝廷黨爭。元祐年間的黨爭,一開始還有一定的政治原則性,到後來則愈演愈烈,發展為無原則的派係傾軋,從“礪角”發展到“牛鬥”,令人擔心無謂的紛爭會損害田園生活的寧靜。作者對這首詩十分喜愛,認為是“平生極致語。”《曆代詩話》雲:“此詩機致圓美,隻將竹、石、牛三件頓挫入神,自成雅調。”用散文化的口語入詩,風致古樸。
老杜《浣花溪圖》引
此詩作於元祐三年(1088),是山穀在觀賞《浣花溪圖》之後所寫的一首表現杜甫在成都草堂時期生活境遇的作品。老杜:指杜甫。浣花溪:在今四川成都萬裏橋西,溪畔有杜甫草堂。引: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為青。
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濯冠。
故衣未補新衣,空蟠胸中書萬卷。
探道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
幹戈崢嶸暗宇縣,杜陵韋曲無雞犬。
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
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
鄰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
浣花酒船散車騎,野牆無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驢馱醉起。
願聞解鞍脫兜鍪,老儒不用千戶侯。
中原未得平安報,醉裏攢眉萬國愁。
生綃鋪牆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
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
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續弦千古無。
拾遺流落錦官城,故人作尹眼為青——拾遺:指杜甫。杜甫在安史之亂時,追隨唐肅宗到靈武,拜為左拾遺。後流落到四川,依靠劍南節度使嚴武。錦官城:成都。眼為青:特別照顧之意。這兩句是說:杜甫流落到成都時,老朋友嚴武在那裏做大官,對他照顧得很好。
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碧雞坊:在成都西南。百花潭:即浣花溪,在成都萬裏橋西。濯冠纓:《楚辭·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世以濯纓表示清高自守之意。這兩句是說:杜甫在碧雞坊西側結茅為屋,修建了草堂,它臨近百花潭,那潭水清澈見底,可以濯洗冠纓。
故衣未補新衣,空蟠胸中書萬卷——故衣:《古豔歌行》:“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綻為縫補意,此處僅取字麵意思,意為綻開。書萬卷: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名句。這兩句是說:杜甫脫下的舊衣服還沒有來得及縫補好,他身上穿的衣服又已經破了,生活貧困不堪,盡管他有非常高的才學,可說胸中存書萬卷。
探道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探道:尋求治國大道。羲皇:伏羲氏。古人認為伏羲氏以前的人,生活閑適,無憂無慮。論詩:說到杜甫的詩歌。這兩句是說:探求治國大道要追溯到上古的時代,伏羲之前;說到杜甫的詩歌,它上承《詩經·國風》的優良傳統,與之相去不遠。
幹戈崢嶸暗宇縣,杜陵韋曲無雞犬——宇縣:天下。杜陵:漢宣帝陵墓所在地,在長安城南,杜氏世居於此。韋曲:韋氏世居之地,即今西安市長安區。二地合稱韋杜,為貴族世家的聚居之地。無雞犬:寫兵劫後的慘狀。這兩句是說:自從安史之亂,幹戈四起,天下到處兵荒馬亂,杜陵韋曲在兵劫之後,已經難以聽到雞犬之聲。
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這兩句是說:安史之亂後,親人四離,如今年邁的妻子,幼小的兒子都和杜甫在一起,但其他的親人,杜甫的弟弟、妹妹四散在外,飄零他鄉,卻難以相見。
此公樂易真可人,園翁溪友肯卜鄰——樂易:樂觀平易。可人:合人心意。園翁溪友:菜農、漁夫。肯卜鄰:願意結為鄰居。杜甫有“溪友得錢留白魚”之句。這兩句是說:杜甫真是樂觀平易,很合人們的心意;因而菜農、漁夫都願意和他結為鄰居。
鄰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鄰家”句:杜甫有“田父要(邀)皆去,鄰家問不違”之句。魚鳥來相親:即魚鳥親人意,語出《世說新語》,表現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相處甚得的關係。這兩句是說:鄰居家每有美酒,都邀請杜甫過去相飲,他每次都應邀而去,而且與魚鳥相親,樂在其中。
浣花酒船散車騎,野牆無主看桃李——“浣花”句:寫嚴武率隨從來草堂飲酒作客的情景。“野牆”句:杜甫有詩:“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這兩句是說:登上浣花溪的酒船,遣散開隨從的車馬,我們在野外牆邊欣賞不知主人的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驢馱醉起——宗文:杜甫長子。宗武:杜甫幼子。蹇驢:駑鈍的毛驢。這兩句是說:宗文在家守家,宗武相隨攙扶著他,日落時分,杜甫因為喝醉由一匹駑鈍的毛驢馱著回家。
願聞解鞍脫兜鍪,老儒不用千戶侯——兜鍪(móu):頭盔。老儒:指杜甫。這兩句是說:希望戰士們早日解下馬鞍脫去頭盔,而自己也不需要高官做。二句說杜甫渴望早日結束戰爭,自己並不想建立軍功爬上高位。
中原未得平安報,醉裏攢眉萬國愁——攢眉:皺眉頭。萬國:萬方,各地。這兩句是說:沒有得到中原平安的消息的杜甫,即便是在醉中也皺起眉頭,為國家發愁。
生綃鋪牆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生綃:生絲織成的薄綢,用作畫布。這兩句是說:繪在生綃上的圖畫,掛在牆頭,粉墨零落;杜甫一生忠義,現在已經不複得見了。
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蘇:蘇醒。驢失腳:驢步踉蹌。新作:新的詩作。這兩句是說:杜甫醉酒之後,兒子喊他不醒,驢子行走也踉踉蹌蹌,盡管這樣,還恐怕他醒來之後有新的詩作。
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續弦千古無——煎膠續弦:古代傳說,把鸞嘴和麟角合起來煎成膠,可以來粘合斷了的弓弦、琴弦。這裏指繼承杜甫的憂國憂民的精神和文學才能。這兩句是說:這幅圖畫常使後世的詩人們禮拜,但要繼承杜甫那種精神就很困難了。
本詩通過對浣花圖的畫意的描寫、想像,成功地刻畫了大詩人杜甫的形象,歌頌了他的愛國精神,思想意義非常深刻。詩中多處引用杜詩的語句,“無一字無來處”,對表現杜甫的思想和性格有較大的作用。作者把杜甫醉中不忘憂國事的情態、杜甫一生憂國憂民的心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為杜甫知己。
聽宋宗儒摘阮歌
此首詩作於元祐三年(1088),寫宋宗儒演奏阮鹹時的情景,是一首以音樂為描寫對象的七古。宋宗儒,為宋祁的後代。摘阮:彈奏阮鹹。阮,即阮鹹,為一種形似琵琶而圓的樂器,據說為晉代的阮鹹所創造,因此以其姓名稱此種樂器。
翰林尚書宋公子,文采風流今尚爾。
自疑耆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
貌如千歲枯鬆枝,落魄酒中無定止。
得錢百萬送酒家,一笑不問今餘幾。
手揮琵琶送飛鴻,促弦聒醉驚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