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性實體也同樣適用質料和可能性統一對立的揚棄性理論,這都是在可感知事物之中的。但相對的則是在可感性事物中。質料是積極的活動者,而可能性是消極的活動者,因為它是被動變化著的。作為實體的本質,質料的複雜程度要超過“可感性實體”的內容。但它仍舊是變化的主體,隻是不像“可感知的實體”那樣存在著形式上的差異,它的形式變化的範圍是隱晦的,甚至是無法辨別的。在形式變化的環節中,隻有目的的實現,而沒有可感知的表象存在,這是因為相對於質料和可能性兩個穩定和變化的極端,在此處到彼處的效應裏,不存在著簡單的推動原因,不是像“可感知實體”那樣“從一個事物轉化為另一個事物”或“某物變化了狀態”——重要的是,“活動性實體”是在質料內部發生的變化,是由目的推動的變化,是逐步的,隱性的,所以,這種實體的形式就要受質料和活動性雙重因素的影響,在這裏,目的就是這種變化的推動力。
“絕對的實體”即真理是最高一等的實體。它的特點是:自在自為地存在;現實性、可能性;其他事物的推動者。在“絕對的實體”或“真理”中,實體的本質就是活動性本身,即現實和潛能的統一體,由此,實在性和可能性便高居任何事物之上,它的變動、規定都是由自身的規定性和自發性決定的。
人類思維是有限的,絕對實體的活動是無限的。如果用有限的思維思考無限,無限的一部分內容便會進入有限的思維。活動性也因此影響人類自身的思維。而真理則是客觀實在進入主觀思維的表現,由此,我們便了解到真理,同時也成為了真理的一部分。真理作為在思維中運動的內容之一,它是反複工作著的對象和可能的發展方向,這便形成了理智。作為一種現象和運動,思維是一切事物中最高級的,它是絕對實體本身,也是我們和世界最本質的聯係,是實在和能力的統一。惟有思維才是真理,才是世界的本原。思想是一切形式中關乎第一性的,“是精力最充沛、最受尊敬的”,是一切事物中最能體現神性的東西。思維是構成一切物質的本質元素,同時在思辨時,物質的一部分也轉化為我們自身。
所以,思辨形式的構成是判斷一個事物真實和虛假的標準。
六、感覺·經驗·技藝·智慧
在感覺、經驗、技藝、智慧中,顯然智慧最為人推崇,經驗和技藝在智慧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最先發明技藝的人和一個有經驗的人相比,往往讓人覺得更有智慧。而感覺則是普遍存在於動物之中的,人獨立於動物之外在於人可以由感覺產生記憶並聯係成經驗。
求知是人的本性之一。其標誌就是我們對感覺的愛好,因為除了它們的用處之外,它們本身就被喜愛。在諸感覺中,人們尤其喜愛視覺。其理由是,在所有感覺中,視覺最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並揭示事物之間的差別。
動物同樣因為本性而天生具有感覺能力,一些動物可以由感覺產生記憶,另一些則不能。因而與不能記憶的動物比較,前者更為聰明而易於學習;那些不能聽到聲音的動物盡管是聰明的,但它們不能被教導,例如蜜蜂以及任何可能與之相似的其他族類的動物。但是,那些在記憶之外還具有這種聽覺的動物則可以被教導。
許多動物都僅憑表現與記憶生活,隻有很少數會依經驗而聯係,但人則與之不同,人類的生活還通過技術與推理來維係和發展。人們從記憶產生出經驗,這緣於人類對同樣事物的多次記憶,最後產生出關於某一單個經驗的能力。經驗與科學、技藝極為相似,其實,人們就是通過經驗而獲得科學與技藝的。當其由經驗獲得的許多概念得出一個關於一類對象的一般判斷時,技藝就出現了。
經驗在活動時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不亞於技藝,而且人們往往通過經驗的幫助獲得成功。理由在於經驗是個別的知識,技藝是普遍的知識,而行動和生產都是涉及個別事物的。然而,我們認為,知識與理解,屬於技藝更甚於屬於經驗,並且我們設想技藝家比有經驗的人更有智慧。這是由於前者知道原因,但是後者卻不知道。因為有經驗的人認識事情是這樣的,但並不知道為什麼,而技藝家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由此,我們也認為在每一項手藝中,匠師比之一般工匠更為可敬,知道得更多,而且更有智慧,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從事的工作的原因。這樣,我們把他們看作更有智慧,不是由於能夠行動,而是由於他們具有理論和知道原因。一般說來,一個人知道或不知道“原因”的一個標誌,是前者能夠教別人,因而我們認為技藝比之經驗是更加真實的知識,因為技藝家能教別人,而僅僅有經驗的人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