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也會吃出病?這多少讓人不太願意接受,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吃”的問題越來越成為健康的障礙。認真探討這其中的原因,現實並不容樂觀。
根據對人類目前所有疾病的統計發現,80%以上的疾病與“吃”有關,其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科學、膳食結構不合理。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等,病因中都有一條是飲食問題。近年這些慢性疾病發病率正在逐漸升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患病者的年齡越來越趨於年輕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生活水平不是越來越好了嗎?為什麼吃得越“好”,疾病的困擾反而越多呢?帶著這些問題,不妨來看一下這些年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比現在和過去,或許對我們找出症結有所幫助。
事實一點也不複雜,與過去相比,現在人們飲食上主要是糧食(穀物類)消費下降,脂肪、動物性食物攝入顯著增多,而體力活動減少。就是這樣簡單的幾點,直接或間接造成上述慢性疾病發病率增長.
這一點也並非危言聳聽,現代疾病的成因當然還有其他諸如環境汙染之類,但是飲食方麵的影響絕對是不容忽視的。
正是因為這樣,飲食健康問題成為目前廣泛關注的重點,其目的是希望通過調整膳食結構,促進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保證中青年人身體健康;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預防和延緩糖尿病、高血脂、
脂肪肝等疾病的發生。具體的做法不是吃猛藥,而是號召人們通過最簡單、最科學、最合理的飲食方式實現健康養生的目的。
那麼,究竟怎樣做,才是最科學、最合理、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呢?答案同樣簡單,那就是——“吃好”。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吃好”不是指山珍海味,也不是雞鴨魚肉,更不是單純的“吃飽了就好”。
“吃好”是質不是量,是凝結著智慧的健康飲食法則,包括合理均衡的膳食搭配以及全麵充足的營養攝取等,是在飲食中注入了養生的理念,通過健康飲食祛除百病,使人延年益壽。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注重養生,通過食療和食養,正確架構飲食係統,享受健康長壽的人生。不管是“食療”,還是“食養”,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吃好”。隻有“吃好”,才能防止“病從口入”,並且最大程度地發揮各種食材的功效,補充營養,調理身體。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吃好”呢?
“吃好”第一步——合理均衡
合理均衡地飲食,就是我們攝入的食物構成符合科學原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一樣都不能少,而且要適量。
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的“燃料供應站”,活動的能量都來自於此。理想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瓜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黑米、全麥麵包、土豆、燕麥、蕎麥等。而另外一些同樣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雪糕、巧克力、食用糖、薯條等,因為還含有其他成分,長期攝入容易誘發糖尿病。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和組織的關鍵物質,最佳來源是豆奶、豆腐、魚類、精瘦肉、低脂奶製品等。而需要控製攝入的是高脂蛋白,因為高脂蛋白過量容易導致機體中毒,人容易感到疲軟無力、膚色暗淡。含高脂蛋白的食物包括肥肉、全脂乳製品、奶油、黃油、幹果等。
脂肪對身體的健康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飽和脂肪酸對身體有害,而不飽和脂肪酸卻是人類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瘦肉、堅果、果仁、瓜子、三文魚、金槍魚、未經加熱的菜子油和橄欖油等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而產生飽和脂肪酸的牛羊豬肥肉、香腸、全脂奶製品、黃油、可可油等,就要控製攝入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