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痛苦的成才代價(1 / 3)

穆勒是19世紀英國有代表性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他的成才也被人們歸於他父親詹姆斯·穆勒的教子有方。經濟學家詹姆斯·穆勒對兒子的教育同卡爾·威特牧師一樣,也是從兒子很小就開始的。

1806年穆勒出生了,詹姆斯·穆勒對這個長子抱有極大的熱情,望子成龍心切,為了使兒子成才,他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早期教育,以開發兒子的智能。穆勒剛一歲半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英語,3歲時,又開始學希臘語,8歲時學拉丁語。老詹姆斯是個經濟學家,性子急,而工作忙,於是他就讓小穆勒坐在自己的書桌旁學習,自己忙於著述。

詹姆斯在早飯前總要帶兒子去散步,一方麵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身體,一方麵則是為了檢查穆勒的學習情況。散步途中,詹姆斯讓穆勒談前一天讀過的書。因此穆勒經常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第二天早晨,他便看著筆記同父親詹姆斯交談。詹姆斯一邊聽,一邊提問,發現不對的地方則予以糾正,不足的地方則予以補充。

在父親詹姆斯的指導下,12歲時的穆勒已經閱讀了幾乎所有用拉丁文寫的古希臘、羅馬時代作品中的名著,在數學方麵,他學完了微分、積分等高等數學。13歲時穆勒已經能大體上看懂一些經濟學著作了。詹姆斯經常提醒兒子不要聽別人的讚揚,他本人也從不誇獎孩子,而且不斷向孩子提出新的學習要求。

詹姆斯這種嚴格的教育一直持續到穆勒14歲。當時穆勒離開英國到法國去,出發的前夜,詹姆斯囑咐穆勒:“你這次去法國,交往自由了,你要和各種人接觸,在接觸過程中,將會發現自己的學識比其他人高得多。你也會因此而被別人大加讚揚。不過你的學問絕不是你自己的功績,是你受教育的結果。因為你受了特殊教育,當然要比其他人學問高。如果不是這樣,那倒應該感到特別慚愧。所以,如果你聽到別人誇獎就沾沾自喜,那就大錯特錯了。你切不可忘記這一點。”

從穆勒日後取得的成果看來,他父親詹姆斯對他的早期教育可以說是很成功的。但是穆勒卻不這樣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厭惡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他曾經對人說:“按照父親的想法,是要對我進行最高度的智力教育,雖然不能說是史無前例的,但他所傾注的精力、細致和忍耐卻是世上的父親所罕見的。”

有一些心理學家極力反對父母在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時過分地激勵孩子,但另有一些心理學家則認為,現在父母的問題是對兒童的期望值過低,對孩子的激勵太少了。但至少有一點是心理學家們都讚同的,那就是:父母隻著眼於孩子的天賦,而不注重“全能”培養,就是對幼兒過度催逼。家長對孩子過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終會引起兒童的逆反心理,使他們產生壓抑與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壓力過大而半途而廢的天才兒童為數不少。

什麼事情都必須有個量與度的界限。通常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就越有可能取得高成就,但如果超過了界限,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會導致孩子天分的夭折,或者即便是孩子日後成功了,他們也不滿意自己充滿痛苦的童年。

許多成就非凡的知名人士都說過,他們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了終生的創傷。約翰·羅斯金的母親對他非常專製,羅斯金長大後經常情緒低落,情緒紊亂是他家的常見病。控製論的建立者、數學家諾伯特·威納的父親事無巨細地對他嚴加管束,不給他絲毫的自由,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威納11歲上大學,14歲畢業,18歲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但在青年時期,他經常精神抑鬱,終生都有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