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上忙得焦頭爛額之際,朝中有人密報國丈想要謀反。論身份,朝中最先被懷疑的人就是國丈,他礙於皇後和太子才沒有出手,如果將來太子繼位,必須得到國丈相助,但是如果是有異心的國丈,一定要除去。他暗中定計,索性把所有的罪過推到他頭上,再捏造了幾件物證,讓事情平息,然後再考慮如何處置敏浩。但是事情出乎他的意料,原本應該“沉默”認罪的國丈卻在離開府第時破口大罵。一邊細數自己的功勞與忠心,一邊數落皇上的罪行,什麼心懷奸詐奪弟之位呀,什麼肚量狹小汙陷忠臣呀,什麼目無長輩呀……罵著罵著,他竟說他逼死生母……圍觀的百姓不禁愕然,還來不及弄清他話裏的意思,國丈為保清白撞牆自盡了。
自古以來,要把皇帝從位置上拉下來,是不是一件難事。起義或者兵變,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也會在曆史上留下汙名。學過曆史,演過不少戲劇,她當然懂得要順利地改朝換代,首先要得民心。百姓知道是不是真相,而外麵流傳的所謂“真相”,炒作這種事,她最清楚。事情越亂,故事越撲朔迷離,他們就越津津樂道,政變在她的眼中就和娛樂圈爭上位差不多,弄則醜聞,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再找一個有力的靠山,事情就算成了大半了。她的靠山當然不止是絕神宮,敏浩手下的李萬裏在軍營裏活動,有些老將軍最早的時候就是支持敏浩繼位的,現在很快重新開始支持他,而支持現任皇帝的人卻不多,因為他猜疑的個性,在他繼位之後,有很多將軍都獲罪流放,有的敏浩的人也有他自己的人,加上他近年來有主扶持自己的勢力,和軍中的人也鬧得不愉快,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們都看出他的處境不妙,不得民心身體多病而太子也活不長久,最後皇家剩下的人也隻有敏浩,加上一年來敏浩也做了不少深得民心的事,更是讓他們刮目相看。連國丈也站在他這一邊,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考慮的了。
國丈的話,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民心變更,人們開始對太後之死議論紛紛;臣心動搖,官員害怕下一個被殺的會是自己,都置身事外;後宮混亂,國丈一死,皇後也打入了冷宮,太子一病不起,皇上立一名普通宮女為貴妃,統領後宮,因為那名宮女懷了三個月的身孕,後宮之中有少大臣之女,現在屈居賤民出身的宮女之下,當然心有不甘,貴妃險些遇害的事常有發生。皇上把最後的希望放在她的肚子上,自然十分緊張,沒了太後,也沒有皇後,他想管理三千佳麗,卻是難上加難。內憂外患,他心中焦急,不覺犯了舊疾,一病不起。太後束手無策,十個裏有八個告病在家,皇上無奈,隻得張榜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