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8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合作與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強音。與之相應的是貨物運輸的大規模的國際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對國際運輸的依賴越來越強。中國是個世界大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經濟上卻不能與發達國家媲美。究其原因,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始終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障礙。長期以來,東部地區主要實行外向發展戰略,努力打入國際市場,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西部地區則主要實行內向發展戰略,以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為目標。然而,世界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國家要實行全方位的開放,不僅是東部地區要對外開放,中西部地區也要對外開放。中西部地區深處內陸,遠離出海口,但是有強大的陸上優勢。因此,建立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立體交通係統,一方麵與東部地區在資源、資金、市場、技術方麵互補互濟,另一方麵通過新疆向西開放,是中西部地區最好的選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建立後,將會使中國的開放格局由單向開放變成雙向開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因而,要求每一個參與國必須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新亞歐大陸橋的中國境內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沿線已建成了一批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位置的骨幹企業,形成了相對發達的若幹現代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對外開放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沿橋經濟帶的生產力布局已基本形成,開發潛力很大。中國要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時機,利用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建立來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推進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將開放的邊緣變為前沿。
中國東、中、西部資源的分布不同和區位條件的相對穩定,成為中國交通網建設與布局的主導方向。因此,建立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不僅是國際互動和競爭的需要,也是開發中西部地區,調整中國產業布局的需要。將中西部大開發與建立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所帶來的大發展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尋找著力點,將成為發揮中國產業比較優勢的前提。
中國加入WTO後,與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合作程度將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考慮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選擇問題。交通運輸設施條件是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導向之一,亦即影響產業布局的一個重要條件。因而交通運輸的建設能引導地區開發與經濟布局。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一條綜合立體交通大通道。它的貫通將為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為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合理布局的順利實施與實現提供必要保證。此外,由於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是一條跨國通道,它的建立將成為中國包括西北、西南、華北、華東在內的80%的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和中東的捷徑。同時,東西方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得到中國內地廣闊的市場,並且通過陸橋相互發展國際貿易,從而增強中國出口創彙能力,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新亞歐大陸橋的建立將大大加強中國與亞歐各國之間的國際交往,加強國內各區域之間的聯係,協調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沿橋是中國惟一能實行東西海陸雙向開放的地帶。經濟帶東端有青島、連雲港、日照等口岸,可以經太平洋向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歐美發展經濟貿易與技術合作。經隴海線、蘭新線橫穿亞歐大陸腹地,西至大西洋東岸的荷蘭的鹿特丹港。
因此,建立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利用大陸橋交通運輸帶動沿橋地區經濟發展,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曆史的和現實的必然。
(二)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建設
1.大陸橋貫通前的中國段建設
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伴隨著國家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經濟建設,修繕了隴海鐵路以及相關幹線。1952年8月,天(水)蘭(州)線鋪軌到達蘭州,接著修建蘭(州)新(疆)線,蘭新線自蘭州西站西行35公裏在河口鎮附近跨過黃河,至1955年7月1日蘭新線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此外,包(頭)蘭(州)、蘭(州)青(海)、侯(馬)西(安)和陽安鐵路分別於1958年、1960年、1972年和1976年建成。這些鐵路的修建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鐵路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國東、西部發展差距增大以及地區短期化戰略行為導致地區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嚴重阻礙國民經濟發展。此外,能源與原材料供應的嚴重不足也迫切要求加快西北地區資源的開發。與此同時,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西北地區開放政策使與周邊國家接壤的省區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這些省區同周邊國家間的貿易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隴海――蘭新、南疆、膠濟、日照――西安等鐵路進行了建設和電氣化改造。1979年,隴海鐵路鄭州至商丘段192公裏複線交付使用;寶成線、陽安線和隴海線部分區段電氣化改造完成通車。1980年,隴海鐵路鄭州至徐州段新建複線,寶雞至天水段完成電氣化改造。1981年,隴海線黃口至碭山之間37公裏的複線投入使用。新疆的南疆鐵路也於同年通車。1984年4月30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天水至蘭州段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完工,全線正式通車。天(水)蘭(州)全線361公裏實現了牽引動力的改造。1987年,商丘至阜陽的鐵路全麵開工。
2.中央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的曆史抉擇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對外開放向全方位、高層次、縱深化方向發展的態勢日趨顯著。繼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長江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之後,第十四屆五中全會在規劃中國經濟區域時,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以亞歐大陸橋和京九等鐵路大幹線為紐帶的經濟帶”的戰略構想。這是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作出的戰略調整。以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為紐帶的陸橋經濟帶是地跨中國北方東、中、西部並可實行東西海陸雙向開放的大經濟帶,它自東向西橫貫或輻射魯、蘇、皖、豫、晉、陝、甘、寧、青、新等10個省區,它的興起,預示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將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