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安國際都市的經貿輻射(2 / 3)

這6條主幹線中,除一條橫貫陝北能源重化工外,其餘5條均以省會西安作為交會點,呈八方輻射狀,分別連接太原、銀川、蘭州、成都、重慶、武漢、合肥、鄭州、包頭等九大城市。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的公路網絡已經形成。2001年西安公路總裏程達3297.57公裏,晴雨通車裏程達到3034.30公裏;全市擁有民用汽車17.2萬輛。公路貨運量達4208萬噸,公路貨物周轉量39.8億噸公裏。2001年全年旅客發送量9082萬人,旅客周轉量260.4億人公裏。改造提高西安通往安康、漢中、商洛的公路,徹底改變南北交通不暢的狀況。加快繞城高速公路建設和過境高架橋建設,籌建鹹陽至臨潼的輕型軌道。

郵電通信事業快速發展,西安已成為西北地區郵政通信的樞紐中心,服務領域不斷拓展。以西安為中心,覆蓋西北、輻射全國,連接國際各主要通信中心的公司網絡和高效、安全的現代化城市交通網絡,從而造就西安南北發展、東西開拓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已經建成的西安郵政重件處理中心和西安第二長途通信局,承擔著西北地區重大郵件和通信業務的傳輸工作,是連接東部和西北的橋梁和紐帶。1988年,本地區郵電業務總量達20.5億元,發送各種郵件7760萬件,各種報紙雜誌24189萬份,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發往西北地區的中轉業務。2001年,西安郵電業務總收入為3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6%;2001年末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45萬門增長6.5%;全市電話用戶171.2戶,增長21.3%;移動電話用戶127.7萬戶;全年發行報刊累計1.2億份。

西安將發揮信息產業的發展優勢和西北最大光纜通信網樞紐的優勢,加大通信衛星、西安信息港工程、視聽傳媒網絡高新技術信息設施建設。建成以西安為中心,覆蓋西北、輻射全國,連接國際各主要通信中心的通信網絡。

3.西安是中國西北商貿中心

西安作為中國北方中西北商貿中心城市,有著比較健全的市場體係,零售業商業發達,批發市場有較強的吞吐能力,商貿的輻射力度越來越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安的商貿業發展很快,商業網點迅速增長,其中上萬平方米的大型商貿設施達20餘個,商貿從業人員數十萬人,居西北五省區城市之首。“八五”以來,西安市共投資46.33億元,建成商貿市場設施10000多個,目前西安商業網點已達10萬多個,形成四級商業區和“市區、縣城、鄉鎮”三層次的市場網絡。大大疏通了商業渠道,改善了西安市商業流通環境。

1997年西安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9.56億元,1998年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93%;消費品零售總額在西北五省區省會城市銷售總額的47%。擴大了市場占有份額。

西安在1997年完成249.56億元銷售額中,國有商業占24.56%,集體商業占20全。42%,其他經濟成分占55.02%,社會商業已成為西安商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商貿、大流通、大市場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西安社會商業發展迅速。

西安連鎖經營自1995年起步至1998年底,連鎖店已達32家,連鎖網點430個,營業麵積150000平方米,從業人員6672人,初步形成多種業態、多種連鎖形式、多種所有製結構、多行業並舉的格局。1998年,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同比增長17.3%,占西安社會銷售零售總額的5.2%,成為西安商貿的一支新生力量。

舊貨市場、拍賣市場、代理製、配送製、專賣店、專業店等新型流通形式發展迅速。

2001年,西安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下,加上“假日經濟”、各種市場促銷方式的刺激,全市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到36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31.2億元,增長12.4%;餐飲業零售額42.6億元,增長16.4%;製造業零售額31.9億元,增長10.9%;其他零售額5.9億元,增長8.0%;農民對城鎮居民零售額54.3億元,增長4.7%。

按銷售地區分,城市的零售額為323.4億元,增長11.9%;縣的零售額為19.1億元,增長7.2%。

進入21世紀,西安市的市場交易體係趨於完善,零售商業和批發市場發展勢頭較好。2001年西安的集貿市場成交額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3%。年成交額上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達22個,西安作為西北地區商貿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日益增強。

西安的利用外資主要采用合資、合作、拍賣、托管、承包、兼並、出售、租賃等有效方式,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領域。抓住沿海地區產業調整和世界發達國家產業調整的機遇,放手招商引資開展靈活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建立高質量的項目滾動庫,積極與世界大公司加強聯係,有針對性地上門招商,力爭促成一批大項目到西安落戶。進入21世紀,西安的對外開放力度繼續加大。2001年共批準利用外資項目129個,合同投資額6.1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12.0%;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增長13.0%。2001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其中,出口占8.8億美元,比2000年下降17%,進口8.2億美元,增長21.2%。西安與16個外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係和交往、合作。

西安金融市場體係日益發展,在西北地區占有相對優勢,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西北大區行在西安的建立,奠定了西安金融業在西北地區的中心位置。

21世紀,西安人民將遵循江澤民同誌“以科技、旅遊、商貿為先導,把西安建成社會主義外向型城市”的指示精神,圍繞“建設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搞活大流通”的主導思想,有步驟地重點發展西安的現代化商業網點和流通設施,將西安建成一個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區域市場相結合,零售市場與批發市場相結合,分散交易和集中交易相結合,各類專業市場相結合,旅遊市場和科技市場發育良好,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布局合理的市場網絡體係。繼續辦好“西安經濟貿易與投資洽談會”,並爭取舉行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經貿活動,使西安成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輻射力的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城市。

(二)新亞歐大陸橋與西安經濟

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改變了長期以來西安對外貿易主要借助天津、廣州等港口進行的局麵。新亞歐大陸橋使西安的對外貿易不僅僅向東開放,同時也可以向西開放。新亞歐大陸橋為西安經濟貿易的對外開放創造了良機。

新亞歐大陸橋經過西安,為西安交通運輸增加了更為便利的途徑。縮短了從西安運往歐洲貨物的運輸距離,經新亞歐大陸橋到荷蘭的鹿特丹港,比經天津港的海運縮短了13000公裏;節省了運輸時間,經新亞歐大陸橋聯運的貨物,從西安到鹿特丹隻需要12天的時間,比走海運減少了38天;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使地處內陸的西安,由單向開放變為雙向開放,形成對外開放的新局麵。

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為西安開拓國際市場,重振“絲綢商路”提供了曆史契機。近年來,在西安經貿發展中,有關易貨貿易和技術經濟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中亞五國,與巴基斯坦、蒙古、俄羅斯、東歐諸國的經貿合作項目較少。也就是說,西安商貿基本上沒有走進西歐和西亞市場。新亞歐大陸橋的開通,可以使西安經貿通過陸橋深入中亞、西亞和歐洲市場。西安可以利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人才優勢,提高的電子產品、紡織、服裝、手工藝品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更新設備,以新產品開發為突破口,加快西安的產品結構,西安的輕工業產品一定會打進歐洲市場,並受到歡迎。西安要以電子工業為先導,大力發展新技術產業,改造和帶動其他工業行業的發展;以發展重型和微型汽車、高壓輸變電設備、新型儀表儀器和高效節能專用設備為重點,促進機械加工業上水平,以名優工藝品、家用電器、工業縫紉機、食品飲料、日用化工業為特色,加速輕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