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冬季謹防皮膚病纏身(2 / 3)

(3)全身治療:抗組胺藥物及鎮靜劑。全身瘙癢者可選用靜注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也可選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老年皮膚瘙癢症可口服維生素,亦可用性激素治療。中藥可口服秦艽丸、除濕丸。也可配合針灸治療。

(4)局部治療:

①可外用1%碳酸或1%麝香草酚爐甘石洗劑,1%達克羅寧洗劑或乳劑、1%薄荷腦軟膏、5%苯唑卡因軟膏、1%冰片乳劑、5%~10%糠餾油或黑豆餾油霜、0.025%辣椒辣素霜或糖皮質激素霜劑或軟膏等。

②外用中藥地膚子、蒼耳子等各3~6g水煎溫洗,蛇床子、花椒、明礬、百部、苦參各15g水煎熏洗,適用於女陰瘙癢症。

③局部瘙癢者可用潑尼鬆龍、普魯卡因封閉。

④物理療法中礦泉浴、糠浴、澱粉浴、小蘇打浴及紫外線照射,32磷、90鍶淺層X線放射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手足皸裂

手足皸裂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手足部皮膚幹燥和裂隙,既可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是一些皮膚伴隨症狀。病因是手足皮膚尤其是掌蹠部角質層較厚,無皮脂腺,冬季汗液分泌少,容易幹燥,加上各種因素如幹燥、摩擦、外傷、酸、堿、有機溶劑或真菌感染等的影響,使角質層增厚,變脆變硬,彈性降低,當局部活動或牽拉力較大時即可引起皮膚開裂。臨床上常見於成人及老年人,冬季多見。尤其是寒冷季節從事露天作業及接觸脂溶性、吸水性或堿性物質者容易發生。多發於手指尖、手掌、指趾關節麵、足跟、足蹠外側。依裂隙深淺程度分為三度,手足皸裂還可繼發於某些皮膚病,如掌蹠角化症、慢性濕疹、接觸性皮炎、手足癬、凍瘡等。

治療與預防

應防治結合,冬季保暖,外塗潤膚性油脂,少接觸堿性肥皂,加強職業勞動保護,有手足癬、濕疹、魚鱗病等病應積極治療。局部可外用10%~20%尿素軟膏、1%尿囊素軟膏、橡皮膏、複方二白膏、雙白散、甘油搽劑等。

手足癬

手足癬是發生於掌、蹠與指、趾間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手癬中醫稱之為“鵝掌風”,足癬中醫又稱“腳濕氣”。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脾胃濕熱循經上行於手則發於癬,下注於足則發足癬,或由濕熱生蟲,或疫行相染所致。

本病按臨床表現分為四型:浸漬型多見趾(指)間皮膚發白,糜爛、浸漬,邊緣清楚,去除浸漬的表皮,留下潮濕的鮮紅新生皮膚。水皰型多見足底或手掌出現水皰,甚至幾個水皰融合成較大的水皰,邊界清楚,皮膚不紅,皰破脫屑。鱗屑型多以脫屑為主,間有少數水皰,皰幹脫屑,邊界清楚,炎症不明顯。增厚型多見掌蹠皮膚增厚,夏季水皰脫屑,入冬則皮膚開裂。本病多見於成年人,往往是夏季發作或加重,冬季氣候幹燥時減輕或症狀消失,故冬季是治療手足癬的最佳時機,現介紹幾則中藥治療手足癬的有效方,患者不妨一試。

取蛇床子、苦參、白蘚皮、黃柏、生百部各20克,雄黃、硫黃各10克,當歸15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天1次,每次30分鍾,適用於各型手癬。

取白礬、五倍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各30克,大楓子、川椒、黃柏各25克,共研末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1周備用,每天2次,取藥液浸泡患處,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7天,適用於各型手癬。

取雄黃、黃連各10克,苦參、土茯苓、防風、地膚子、荊芥各30克,冰片6克,先將前7味藥水煎30分鍾,停沸後加入冰片,去渣,待溫浸泡患處20分鍾,每天4次,每劑用3天,15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各型手癬。

取生地24克,大黃18克,蛇床子、薟草、百部、大楓子、海桐皮各15克,木鱉子(切片)、紫草、杏仁、丹皮、當歸各12克,花椒、甘草各6克。將上藥浸入1000毫升麻油內2天,然後用炭水煎至藥色微黃為止,用細篩濾渣,再用蜂蠟450克放入杯內,將濾下的麻油趁熱倒入杯內,攪勻成膏,收貯備用。每晚睡前,用溫水將患處洗淨,拭幹後,取此膏塗擦患處。適用於手癬表皮幹燥、脫皮、皸裂或水皰、奇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