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承擔《歐洲之聲》報社按月分攤給我的辦報集資款項。此款項數目以報社財務部門當月經濟結算公布表為準。按月主動交納,決不拖欠。
簽名:
編號:
《歐洲之聲》報社“股東公約”落筆後,立刻有二十五名“股東”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們先後參加簽名的順序為:
張曼新、文明遠、劉厚祥、劉進文、陳塔、餘文龍、方永鈞、張健、蔡兆清、王少媚、段惠來、鄭可龍、程康武、馬良、胡依仁、楊一稼、王晨、宋萬軍、郭偉誌、陳壽慶、謝建忠、俞鈞、韓開平、劉玉華、郭季燕。
此外,還有一些雖沒有在“股東公約”上簽名但依然默默地為《歐洲之聲》報的創辦無私地奉獻者。他們是:
鄭學義、沈建豪、戴軍、屈君、伊逸夫、王雪飆、樂誌信、吳永安、張榮軍、劉雲龍、陳曉玲、沈明、席晏斌。
楊占軍先生向報社捐贈了一部汽車。
這一長串名字,每一個都不啻於一塊堅硬的基石,在旅匈華僑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不朽的文化豐碑!
這一晚,時至午夜後的兩三點鍾,這些“賠錢董事會”的股東們依然情緒激昂,誰都不肯離去。他們以高昂的豪情,展望著旅匈華人事業的明天。
張曼新身先士卒,不僅以匈牙利長城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名義與匈牙利華人企業中的“十佳公司”一樣每家出資一萬美元讚助《歐洲之聲》報的辦報經費,而且立刻交付了本年度的十二萬四千福林的“股東”款項。
張曼新為社長的《歐洲之聲》報,於一九九四年八月八日正式創刊。
在這之後的四年裏,張曼新每年都要從家族的財產中拿出六七萬美元貼進去,一九九六年全年的辦報經費是張曼新賣掉了他上海和深圳的兩處房產才得以維持的。
他曾感慨地對筆者說:“我們在海外辦任何一件事情,都需孔方兄開路,辦一張報紙就更需要錢了。幾年下來,我實在感到不堪重負了。”說罷,眼圈一陣泛潮,接著講了這樣一件感人至深的事兒。
去年十一月,張曼新的妻子朱寶蓮剛剛給愛女菲菲買了一台586型電腦。張曼新發現後,立刻想到《歐洲之聲》報正需要一台電腦,可是“華聯會”沒有錢買,於是就決定把這台電腦搬到“華聯會”,算做對《歐洲之聲》報的捐助。
菲菲一聽就不高興地哭了,說這台電腦是媽媽給她學習用的,為什麼要給“華聯會”?
朱寶蓮一聽,也板不住責怪張曼新未免做得太過分。
張曼新把愛女菲菲攬在懷裏,耐心地給她講現在辦《歐洲之聲》報的難處,並向菲菲許願,將來爸爸有錢了,一定給她買台更先進的電腦。
懂事的菲菲聽完張曼新的話,點頭應允了。
可是,當張曼新搬走菲菲的這台電腦時,卻怎麼也忍不住地淚濕雙頰。
他哭了。
他雖然死死咬著牙幫骨沒有哭出聲來,可一顆顆黃豆大的淚珠,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每一滴淚珠都包含著酸甜苦辣,意味悠長。
筆者最近得知,張曼新為解決經費問題,在寫給一位朋友的信中這樣說道:我認為《歐洲之聲》報的生存已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事了,我不忍心放棄這塊愛國主義的宣傳陣地。幾年來,對於《歐洲之聲》報的愛國言論,對於對辦報的執著追求和付出,有人不以為然,說我傻;有人想收買我;亦有人懸賞二十萬美元買我的人頭。但我的信念亦從未動搖過,與其說我是在實現自我,倒不如說我是在為一種信仰服務。幾年來,我放棄了所有節假日,節衣縮食,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著,我完全可以不這樣做,完全可以將我投入辦報的錢用於個人享受。大家都說我是萬名旅匈華人的打工仔,說我是共產黨馴服的工具,還有人說我是海外的孔繁森。褒也好,貶也好,諷刺也好,我要說的是:“金錢可沒有,信念不可無!”
這錚錚作響的話語,就是炎黃子孫張曼新一片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