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愛(2 / 3)

在中國西北部的康樂縣,有一個名叫馬義梅的小女孩。義梅雖然已經十一歲了,可是身材矮小,頭發稀疏,臉色焦黃,看上去像城市裏的七八歲的孩子。小義梅雖然人小,個子也小,但她對上學卻充滿執著的向往。她知道,由於家裏貧窮,父母不能給她支付上學的錢,便常常傷心地哭。一天,她聽說村外有一個私人辦的磚廠,每當出磚時需要把燒好的磚從窯裏搬到窯外,搬十二塊磚給一分錢,便決意去搬磚。大人們從窯裏往外搬磚,一次可以挑幾十塊,可她一次才能搬動三塊,往返四次才能掙到一分錢。小義梅為了給自己掙上學的錢,咬著牙,搬呀搬,在刺骨的寒風中,手凍得像紅蘿卜似的,不知跌過多少跤,不知腳被磚砸過多少次,也不知膝蓋被磕腫了多少回,但她為了上學,從來不哭,也不喊累。當她參加完搬磚,把掙到的錢放在一個香煙盒裏,高高興興地跑到學校,一見老師,高興地喊:“老師,我掙到錢了,我要上學!”說著,她把香煙盒裏的硬幣倒出來,一數,一共才八角五分錢……在場的老師們看到馬義梅因搬磚凍得紅腫的兩隻手,看到因跌跤額頭上被磕破的傷痕,以及那充滿要上學的渴求的目光,都哭了……

張曼新此刻也心酸得落了淚。

張曼新在傷感中,記憶的車輪高速地旋轉到了自己的童年。

張曼新清晰地記得,他小學畢業時,是多麼渴望上中學呀!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父母的出身問題,想升學卻不允許他升學,隻得輟學在生產隊參加笨重的勞作。

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張曼新讀過的高玉寶寫的回憶錄《我要讀書》;兒歌“爺爺七歲去討飯,爸爸七歲去逃荒,今年我也七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也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跡,那曾是新中國兒童幸福的象征,曾打動整整一代人的心。

可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國家也富強多了,但由於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至今仍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直接導致上百萬兒童上不了學呀!

“我要上學”,這是一個多麼催人淚下的主題。

“我要上學”,這是一首多麼悲愴而凝重的歌曲。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能窮了教育,中國在近代所以積弱盈貧,主要是教育滯後,人民蒙昧,那笨重的經濟翅膀欲飛不能呀!”張曼新想到此,與夥伴們一合計,立刻帶領副會長薛飛,代表“華聯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定了扶持和資助一千名孩子複學讀書的協議。

張曼新回到匈牙利,立刻商討成立了“結對救助中國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匈牙利愛心委員會”,拉開了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帷幕。

同時,張曼新激情澎湃地奮筆疾書,寫了一封《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致匈牙利華人各社團的公開信》,刊登在《歐洲之聲》報上,並印製成單頁,廣泛散發。

張曼新的“公開信”一發表,立刻在匈牙利華人社團和廣大華胞中引起燎原之勢,一篇篇帶著呼喚又帶著愛心的《中國人幫中國人,救孩子就是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為了失去校園的孩子》、《我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等文章在報端紛飛,一筆筆漾著情又蓄著愛的捐款送到了“愛心委員會”。

在為期不長的時間裏,由“華聯會”發動並得到廣大旅匈華胞支持的為“希望工程”的捐款達四萬二千美元。旅匈華胞的心與上千名複學的兒童的心連在了一起,旅匈華胞的愛心與祖國的胸膛貼在了一起。

轉過年來的國慶節,張曼新又作為國賓參加了國慶活動。

席間,一位記者在采訪張曼新時,不經意地問了句:“張先生,聽說您現已榮任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副會長,又成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和自治區僑聯的常委,你還打算為國家做些什麼貢獻?”

這位記者話出口頓時覺得有些唐突,感到問得不太得體,他的目光中流露出幾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