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瘦弱的他,少年時代和許許多多的同齡人一樣,調皮好動,對大人眼中的“小破壞”有著濃重的好奇心。滅火筒、煙花、相紙,他和哥哥都造過,後來,竟發展到把紅磷粉與氯酸鉀混和,加水變糊,造起“炸彈”來!而且居然令它不會立刻著火,然後用濕泥包裹,搓成“湯丸”,風幹後扔落街,果然爆炸,嚇跑經過的貓狗……
好在父母沒有阻擋這對兄弟的興趣,他們的天性得到自然的發揮。當時學校沒有化學科,他就自己買課外書,學習做實驗,三樓就是他的私人實驗室,經常躲在那裏做“科學創造”。
也許在許多人眼裏,年少的他真是夠調皮的。但其實正是這種“學以致用”的精神讓他體會到了學習鑽研的樂趣。後來到了倫敦,他依然“本性難移”。他最愛把校園內壞了的鍾拆出來研究,拆完又裝。在拆和裝的過程中,他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原本一些以為做不到的事,經過努力之後,最終都是會成功的。
如果他的父母對年少的他的愛好“橫加幹涉”,也許就他今天沒有機會成為“光纖之父”了。諾貝爾獎評委會指出,他的發現意味著“文字、音樂、圖像及視訊可以在眨眼之間傳送全球。”,他的發現將全世界的人連結起來,讓世界成為“地球村”。
他就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一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故事,一個開創人類通訊新世紀的發明,一個甘於平凡而令人欽敬的人!他的成長經曆啟示我們:少年時的好奇心人人都有,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家長能善於引導,給其適當的發展空間,他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地自覺學習,有時候看似頑皮的孩子,其實也是可以有值得期待的將來!
自己給自己理發,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高科技”,是荒唐得有些離譜的事兒。然而,這離奇的事兒卻在我身上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