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山北雲相逐”、“夜涼常有神仙臥”二句詩所描繪的正是位於秀嶼區東嶠鎮渚林村(古稱南渚)境內的九龍山(因九座小山丘依次突起,形若巨龍蜿蜒而得名)白雲洞勝景。該景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始建於宋代的三大建築——普濟庵、林氏大宗祠(追遠祠)以及林氏大墓就都坐落於九龍山南麓。另有明正統年間創建的東至房衍慶祠、朱子廟等,祠中珍藏宋末初撰,明正統、清康熙續修的《南渚林氏族譜》,譜中詳細記載唐九牧林氏千年家族史以及媽祖的生平世係等……
山不在高(主峰海拔才79米),有仙則名,九龍山是莆陽三聖之一的卓晚春出生地,“白雲洞”就是卓真人的祖廟。卓晚春是明嘉靖年間莆田一位濟公式人物,其傳奇故事在海內外民間廣為流傳,信仰者多。明朝莆陽名士林龍江有詩曰:“天上逍遙卓晚春,桃源深處老乾坤;倒騎黃鶴歸海上,腳帶青天幾片雲。”卓晚春和張三峰對林龍江創立的“三一教”和《九序心法》都是重要影響人物,時年三者護國庇民,澤披四海,號稱三龍,盛名於時。林龍江曾以專著推崇卓、張二人的論著和生平軼事(見《林子三教正宗統治》第三十五卷)。卓晚春究竟何許人也?卿希泰先生在他主編的中國道教(第一卷)裏這樣寫道:
卓晚春為明代道士。號無山子,亦號上陽子。福建莆田人。生於明嘉靖間。幼孤,行丐於市。據傳八歲即善算籌,言休咎皆奇中。十四能詩,十六善草書。當道聞其名而召見,輒與抗禮。每得財帛,皆以施人。有善衣,輒脫置道旁,任人持去。邀請者少拂其意,雖華筵不往。平時跣雙足,著黑麻布裙,雖寒冬霜夜,必露宿石上。時浴於溪,日飲水十餘甌,曰“漂我紫金丹也”。人或有所問,所答皆奇詭難解……
卓晚春的確是一位傳奇人物,有一出莆仙戲叫《卓仙子捉馬賊》,說的就是他的故事,從中還可以知道我們莆田人年三十晚上(除夕夜)開“徹夜燈”習俗的由來——即由戲中“卓仙子救阿姑”的故事而來:這個“阿姑”對卓晚春自幼疼愛有加。有一回“卓仙子”路過“阿姑”家所在的村子,得知為非作歹的“馬賊”要降災難於他們村。“卓仙子”急急忙忙來到他“阿姑”家,把燈火燃得通明,再把瓦罐摔碎,又抓了鴨子“刷血”(即割斷鴨脖子上的血管),鴨血潑了一地……“阿姑”大罵“卓仙子”大逆不道,忘恩負義。後來她才明白卓晚春這樣做的苦心:因為馬賊一時還製服不了,卓晚春隻好“瞞天過海”——馬賊每搶完一戶人家,就會出現血跡斑斑,瓦礫遍地的慘狀,最後馬賊還會燃亮燈火,標記這一家已經搶過。這就是卓晚春為什麼會有那麼“魯莽”舉動的原因,除夕夜點徹夜燈的習俗也由此開始。
白雲洞景區內迄今還完整地保存著卓氏古井和“石泉井”,卓氏古井是明代卓晚春家族遺留下來僅存的古跡,是卓家祖籍的一個佐證;“石泉井”初建於共和甲子年白雲洞重興之時,此井有一段神話般的說法:白雲洞重興時,山上缺水,“卓仙子”指點:“山上有水,水在西北角石坑之中,取石圍井,賜符三道封井,七天後開井取水。”董事們如法施行,果見成效,原來幹涸的石坑中有水出現,但初始每天僅有一擔水量,以後工程用水日增,井水量隨用水量日增,至今旱年不竭。此井取名“石泉井”,井水清甜可口,經化驗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有祛病養身之功效,海內外遊客視為聖水。井邊有序名卓萬春的石崖摩刻,如龍似蛇,難識其中之一二!——此等“天書”又豈是我輩凡夫俗子所能看懂?嗬嗬!
白雲洞景區內有許多楹聯詩詞也都是卓晚春的傑作,有五言、七絕、長短句,藏頭詩等不勝枚舉:如昭明殿一對楹聯,它把座落於白雲洞前後的莆田遠近名山——壺公山、筆架山、鷺峰山、大蚶山的山川水文,寓於楹聯之中,堪稱絕對!——“壺筆並肩參宇宙,鷺蚶合掌拜乾坤”;又如昭靈宮的門肚是以“天後聖母”四個字做藏頭詩:
天有巫天有前天,後有前先共來先。
聖乃人心心有聖,母是虎空空中成。
白雲洞景區內還有卓晚春留詩詩碑林、神奇古墓等諸多景點與卓晚春的傳說有關,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山上人文薈萃、綠樹成海、石泉如歌,奇花異草燦若繁星……不失為一處假日休閑,遊覽觀光的好去處。
天開紅日蒼鬆茂,雲湧青山古洞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