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服裝與男人(3 / 3)

花眼:西裝左邊的翻領上都有一個扣眼,而右側的領子上卻不釘相匹配的紐扣,許多人對此不理解。其實,它是用來扣住右側領子的第一顆暗紐扣的,作防風沙和冬天保暖用。它的原型是“俏皮眼”。早在19世紀的歐洲,貴族子弟為顯示自己的灑脫風流,逗惹情人的愉悅,往往在自己的胸前藏朵小花,於是左領上的扣眼就成了鮮花插座,背地裏稱“俏皮眼”,公開場合冠以“美人肯”、“花眼”的雅號。時至今日,許多年輕人,仍在此扣眼上插小花、徽章之類點綴。它是起裝飾作用的。

袖口釘三枚紐扣:各款西裝上衣袖口處均釘2~3枚小紐扣作裝飾,這對窄而短的西裝袖來說有和諧、放鬆作用。它的來曆十分有趣。傳說法國曆史上的大腕人物拿破侖一生以注重軍容著稱於世。他手下有位魯莽將軍魯彼金,此人能征善戰,但風紀不整。他常常往袖口上抹鼻涕。為此拿破侖多次訓誡,但不見效,開除軍職吧,他又是難得的將才。後來拿破侖令軍需將軍服的袖口一律安上裝飾性尖銅釘,不但壯了軍容,也使魯彼金用袖口揩鼻涕的陋習得以糾正。以後幾經改正,尖銅釘變成了裝飾扣,但釘於袖口前諸多不便,才逐漸移到袖口的背麵去。

墊肩:墊肩是西裝造型的重要輔料,人們說它“暗中作美事”,因為它襯墊的內部不顯露出來。據說最初使用墊肩的人是英王喬治一世。他相貌堂堂,但卻有點“柳肩”,穿西裝有點“發水”,缺乏男子漢風度。苦惱中他令人做了一副假肩縫於內衣上,使“柳肩”得以矯正。當西裝熱席卷英倫時,服裝師將喬治一世的辦法移來,使墊肩與西裝為伍,成為美談。

領帶:古代西方人,特別是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日耳曼人,他們 狩獵謀生,披獸皮取暖禦寒,為不使獸皮從身上掉落,就用皮條、草繩將獸皮串結在脖子上,這是領帶的原型。最原始的領帶出現於17世紀的歐洲,當年一隊南斯拉夫克羅地亞騎兵隊走在巴黎街頭,士兵的脖子上都係著一條五顏六色的布帶藉以禦寒。巴黎上層覺得這種打扮新異、帥氣,爭相效仿,一時在襯衣領上係帶麵風,這便是領帶的身世。

領結:1650年的一天,法國的一位大臣上朝言事,脖子上係了一條白綢巾,並打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結。法國路易十四見後大加讚賞,並欽定衣領結為高貴,下令凡爾賽的上流人物都得效仿。愛風流的路易十四演習了打結法,一時係領帶(巾)打結附庸風雅的人驟增,並延續下來。目前領帶的係法很多,式樣也越來越豐富。

上衣袋裝手帕:上衣代裝手帕作美化物已風靡全球,各種擬花式樣的手帕常使人儀態生輝,有畫龍點睛之妙。這個小巧的飾物最先流行於美國哥倫比亞等八所高等學府。他(她)們著西裝時愛把手帕做成隆起式花型,邊角掩於袋內,外露一部分,稱作“愛彼褶型”。這是一種學士風格美的模式,後來被社會各階層人士所接受,手帕也越來越五彩繽紛,成為博雅的一種標誌。

懂得了西裝飾物的來曆和作用,就不會在穿西裝時把花眼的眼割開,穿西裝不打領帶,上衣袋裏裝鋼筆、香煙等,避免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協調的場麵。

關於西裝:

1.後麵有開尾:歐美式西裝。後麵無開尾:中式場合所穿的西裝。

2.領口處有開線:法國原製,品質較好,用來別花、別徽章的。領口處無開線:其它國製。

3.領帶要戴在皮帶環之上,不要太長。

4.領帶夾應夾在3-4扣間。

5.搭配之鞋、公文包的顏色:黑、咖啡。搭配襪子的顏色:黑色。

關於領帶:

1.線型模式:斜條紋、直條紋、橫條紋。

2.花式款式:適用女性較多的場合,具柔感。

3.點狀式款式:具延伸性的概念。該款式適用於學術性場合和文藝性場合。

4.變形蟲款式:具跳躍、活潑、激勵效果。

其它:有一類領帶屬於其它類,藝人所戴之領帶較亮、色澤較高;買領帶切忌不要有所謂的“時尚風”。如上麵打滿2000和英文的字樣,超俗;男人喜歡戴卡通型領帶的話,代表他很花心。

選購領帶的技巧:手感柔軟;表麵光潔;花形清晰;兩邊順直;平服;無鏈形;熨燙平挺拔無極光;無死襇;無水花;整潔無油汙漬;無線頭、拚接處分縫平服;無鬆緊、無跳針、無漏針;左右居中;不歪斜。

其它注意事項:絕對不要在褲袋掛大哥大、鑰匙;襯衫口袋的筆,插一枝就好,而且顏色非金即銀。不要在裏頭放煙之類的東西;有些襯衫領口會做扣子,屬於比較不正式的襯衫,不要穿!顯得輕浮;皮帶的扣環。方型,圓的是大忌,冷色係或金色較為適宜。

5.男人與燕尾服

燕尾服是一種用呢料製成的前襟齊腹、後襟至膝關節的禮服。因後身下端開叉像燕尾而得名。燕尾服起源於英國,是18世紀由騎兵服演變而來。當時,騎兵騎馬時,將長衣前下擺向後卷起,並把它別住,露出其彩色襯裏,顯得十分漂亮。這就使得其他兵種仿效起來。在18世紀中葉,平民和官吏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騎兵服裝成為時尚,這樣燕尾服就產生了,並流行於英國及其殖民地。到18世紀末,燕尾服已成為風靡歐美的流行時裝。它發展為兩種式樣:英國式和法國式。英國式是對稱三角形寬折高翻領,燕尾服在扣上扣時成對襟形狀,它與有白護套的短外褲配套穿,如穿皮褲或緊身褲時就要與黃翻口或不翻口的皮靴配套。法國式的燕尾服帶有下前擺,在拿破侖帝國初期時的隆重場合下,它與黑天鵝絨短褲配套穿。

19世紀30年代,各種配色的黑燕尾服獨占歐洲男子時裝鼇頭。此時的燕尾服式樣是單排扣和不剪下擺,它不再與靴子配套。從50年代起,燕尾服僅在隆重的場合穿著。製式燕尾服的興起,促使燕尾服的再次流行。

燕尾服從前麵看,很象流行於30至50年代的夏季用晚宴服“麥斯 茄克。麥斯是會餐的意思,這是在1889年駐南非的英國陸軍士官會餐時作為禮服穿的一種白色無尾短茄克,到本世紀30年代才作為夏季略禮服流行於民間,美國人也非常喜用這種茄克)。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非常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麵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采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裏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裏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薩斯噴達”。褲子前麵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鬆。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隻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裏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