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母乳是大自然賜給(1 / 3)

寶寶的最好食糧

開頭語:

母乳完全適合寶寶嬰兒期成長發育的需要。母親用乳汁喂哺孩子時,由於與自己的子女密切肌膚接觸而建立起親切的母子之情,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母乳喂養應在生後半小時內盡早開始,並作到按需喂養。

——輔食添加十原則之一(WHO/UNICEF,2002)

喂養參考標準:

母乳或配方奶,按需哺乳,24小時吃奶次數達8次以上,甚至達10~12次,夜間至少需要喂1~2次,每日小便6次以上。無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喂養,都應做到用身體多和孩子接觸,用目光和孩子對視,使母嬰雙方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得到親近和滿足。

一、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

母乳中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素最適合嬰兒的需要,各種營養成分比例適當,又易於消化吸收,而且這些營養成分的比例和分泌量隨著嬰兒的生長發育而改變,這是任何配方奶和其他代乳品所無法比擬的。

1.母乳是最適合嬰幼兒的天然食物

母乳中蛋白質、礦物質含量要低於牛奶或配方奶,但這並不意味著母乳營養價值低,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這些特點,才真正表達了母乳是最適合嬰兒天然食物的本質。母乳營養均衡,易於消化吸收。母乳內含抗體,可防止寶寶感染疾病。母乳的溫度適中,哺乳可促進子宮早日複原,對母體有益。在哺乳過程中,可增加母親和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有安全感。母乳喂哺不僅對嬰兒有利,而且十分經濟方便。就保護孩子的健康而言,再少的母乳喂養也比完全沒有母乳喂養要好。

2.迅速生長期的喂奶

有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吃奶更加頻繁,或許感覺到寶寶沒有吃飽。雖然你喂奶的時間已經比平時長了,感覺自己的乳房已經“空了”,但是寶寶看上去好像還是很餓。這些事實是告訴你,寶寶又迎來一個發育的高峰期,他希望用這種辦法告訴你要多分泌一些乳汁。此時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對於生長稍顯緩慢的寶寶,千萬要抓住這一時機,讓寶寶盡可能多吃些。

一般來說,新生兒發育的高峰期是有規律的,新生兒期的中間(第2周)和月末這兩個階段發育迅速。到了3周時,寶寶的臉龐就會漸漸圓起來,母乳可以根據嬰兒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不同而隨時自行調節量與質地變化。

3.寶寶一個月之後

在1~2個月內母嬰要互相適應,從按需喂養漸漸過渡到3~4小時哺乳一次,每側乳房哺乳8~15分鍾,然後更換另側乳房再哺5~15分鍾。3個月後,隨著嬰兒夜裏睡眠時間加長,一次可睡5~6小時,夜裏喂乳減少一次。喂母乳每次要左右乳房輪流哺乳,以便每側乳房都能有完全吸空的機會。乳房越空越能促進乳腺泌乳,嬰兒每次用力吸空乳房是最好的催乳劑。

4.為什麼母乳比牛乳更容易消化

母乳比牛乳更容易消化與其營養成分的質量與比例不同有關。母乳中的蛋白質以乳清蛋白為主,進入胃後與胃酸相遇形成的凝塊小,而且容易消化。而牛乳中的酪蛋白比較多,進入胃內凝塊大,不容易消化。正是兩種奶中乳清蛋白與酪蛋白比例的截然相反,導致了它們理化性質、營養價值及嬰兒吃了以後的反應不同。

此外,母乳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牛乳多,脂肪顆粒小,並含有豐富的消化脂肪的酶,易於消化、吸收。母乳中乳糖含量較高,乳糖能促進腸道生成乳酸杆菌,抑製大腸杆菌的繁殖,保持了腸道菌群的平衡,有助於嬰兒的消化功能。

5.人生的第一次“免疫”

初乳應該是寶寶最先吃到的食物,初乳中含有豐富的抗體和其他保護性成分,是對寶寶防禦疾病的第一次“免疫”。隨著嬰兒的生長,嬰兒需要建立自身的免疫係統,這就需要從母乳中獲取一些重要的營養成分,母乳中含有比牛奶或配方奶更多、更具有活性的免疫球蛋白,這些營養成分是任何其他種類的乳汁所不具備的。與初乳相比,成熟乳成分的改變不斷適應著嬰兒營養的需要,而一旦缺乏這些營養成分,嬰兒就很容易患病。

二、怎樣進行母乳喂哺

出生後不久,寶寶的小胃隻能裝得下一茶匙的液體,所以他並不需要很多東西來填滿它。因此,喂哺母乳的寶寶在4個月之前不用添加任何食物,包括水。

1.讓母子都感到舒適

無論采用何種姿勢,喂奶時都應以母親和寶寶的舒適為原則。乳母喂奶時可用一手輕輕托起嬰兒臀部,讓嬰兒頭部自然靠在母親肘上呈一直線,做到胸貼胸、腹貼腹,兩個人肌膚密切接觸。嬰兒的下頜貼乳房,鼻尖對乳頭,母親的另一隻手托起乳房,待嬰兒張開嘴時,即把乳頭和部分乳暈放進嬰兒的嘴裏。為保持奶量充足應做到早喂奶、勤吸吮,做到充分地、有效地吸吮。

2.剖宮產媽媽的母乳喂養

剖宮產不會影響母乳的分泌,有時剖宮產媽媽很難做到早開奶,在孩子的覓乳的本能強烈時,乳母仍需要盡早給孩子喂奶。傷口的疼痛影響媽媽喂養的信心和她的姿態,剖宮產可能會使媽媽在喂孩子時的磨合期稍微長些。這時丈夫或其他人應鼓勵媽媽忍受疼痛,盡量做到能喂孩子多少就讓孩子吸多少。由於剖宮產失血是自然分娩的4倍,所以媽媽飲食上要注意增加補血的食物,還要格外注意休息。

3.年齡越小越應“按需哺乳”

盡管剛出生才幾天,但他的吮吸能力卻十分強烈,可能需要每小時都吃一次奶。因此,根據這一生理特點和營養需要,新生兒宜采用非限製性喂奶法,每當嬰兒啼哭或母親覺得應該喂哺的時候,即抱起嬰兒喂奶。開始時可能吃奶次數很多,時間也無規律。在2~4天以後,母親身體就會逐步適應這一要求並進行自我調整,喂奶的間隔時間會漸漸延長,1~3小時吃一次奶,24小時吃奶次數達10次或更頻繁,但此時仍應做到隻要寶寶想吃,就給他喂奶,直到寶寶睡著為止。

4.在“輕鬆”環境下喂養

母親在給孩子喂奶期間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對乳汁的分泌和寶寶身體狀況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母親“常樂”對孩子心理健康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如果母親經常在生氣、焦慮的情況下給孩子喂奶,奶水會減少。一些研究還發現,這種情況下孩子成人後的攻擊性行為較多,情緒也多不穩定。因此,對嬰兒的母親來講,經常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新生兒需要夜間喂奶

新生兒胃的容量很小,每次吃奶量為十幾毫升到幾十毫升,按胃容量來計算,大致45分鍾左右要吃一次奶,因此新生兒需要夜間喂奶,一般晚上至少需要喂母乳1~2次。對於生長緩慢的新生兒有時還可以再增加喂奶次數,這對於孩子的營養來說沒有害處,反正吃了以後可以再睡,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媽媽夜間的辛苦就微不足道了。

6.母乳喂養,丈夫能做些什麼

媽媽哺乳,爸爸也不能袖手旁觀,丈夫親自來伺候“月子”在感情方麵的效果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它不僅僅關係到是母嬰的健康,同時也是親密家庭關係的一個紐帶。當你看到妻子在產後虛弱的身體及辛苦的勞作時,要給她愛撫、安慰和鼓勵,丈夫的擁抱、親吻對妻子來說會使她感到無比欣慰,這對幫助母親分泌乳汁是非常好的。媽媽喂奶很辛苦,尤其在夜間更是顯得比較勞累,這個時候丈夫的任何一個很小的“支持性”工作,都會給妻子增添信心和力量。

三、早產兒喂養

1.早產兒的矯正月齡

出生後的月數扣除早產的月數等於矯正月齡。例如寶寶現在已出生6個月,但原本是提早兩個月出生,則其矯正月齡應為(6減2)4個月。表示其體內的器官功能成熟度與正常4個月的寶寶相當,所以飲食方麵的需求亦大致相同。正常足月生產的寶寶是在4~6個月後開始添加輔食的,而早產兒開始添加輔食的時間應往後推遲1~2個月。

2.早產兒的母乳喂養

早產兒為了“追趕”生長速度,需要更多的蛋白質和熱量,而早產兒的母親身體會迎合這個需要製造出高熱量、高蛋白的母乳,因此早產兒更加需要母乳喂養。為保證早產兒快速生長發育,其母親乳汁中所含蛋白質要比足月兒母親乳汁中的含量高很多,而且蛋白質為溶解狀態的乳清蛋白,媽媽的奶水裏還含有較多幫助消化的蛋白酶,所以早產兒吃媽媽的奶,蛋白質最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早產兒母親乳汁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乳糖和牛磺酸等大腦發育所必需的原料都比較高,為早產兒大腦的“追趕”發育提供了營養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