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有關苗族的曆史文化補充閱讀(1 / 2)

有關苗族的曆史文化閱讀

一、苗族的起源

苗族是一個世界性民族,是我們國家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在中國,苗族人口900多萬,但是全世界的苗族人口約1000多萬。

苗族的居住情況:大散居,小聚居,全國30多個省市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省。

苗族是一個曆史悠久,遷徙頻繁的民族,苗族源於炎黃時期,居住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集團。

苗族的始祖,現在公認為蚩尤。

二、苗族的遷徙之路

在炎黃時期,炎帝、黃帝和蚩尤的部落在河北的涿鹿進行了一次大戰,即涿鹿大戰。蚩尤雖善戰,是個戰神,但戰爭慘烈,最終戰敗,據說當時蚩尤被五馬分屍,屍體分散於各地,所以在目前來說,現在有許多地方有他的衣冠塚,所以蚩尤墳具體是哪裏也說不清楚。

現在有蚩尤墳、蚩尤寨、蚩尤墓、蚩尤井……

蚩尤戰敗後,苗族祖先,一部分往南往西遷徙,到了堯舜禹時代,九黎集團分化為三苗集團。苗族作為三苗的一部分,在這個時期,形成了苗族的一個雛形。

商周時期,苗族的先民是三苗的一個分支,被稱為南蠻。

秦漢時期,這個南蠻集團的苗族先民,逐漸發展為占領了武陵郡地區的武陵蠻。南蠻集團,不僅有苗族,也包括了佘族、瑤族等一些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有一些話說,苗瑤是一家,苗瑤佘是一家,他們有一些文化、習俗是相同的。

秦漢以後,苗族武陵蠻分化,苗族先民形成了以武陵郡為中心的,有著共同心理素質的苗族集團。

還有一條路是,從西麵走了以後,與古羌人有一些關係,還要一些說法是,跟原來的古遼人結合以後,進入貴州、四川、雲南,遷徙進入美國、法國等國家。

三、苗族的語言

遷徙年代不同,造成今天三個方言已經形成了三個獨立的體係,不能溝通。據估計,三大方言的產生,應該是由於苗族三次不同時間的分裂遷徙而造成。

第一次到達川黔滇桂的苗族是西部方言的苗族,他們在蚩尤敗北時加入三苗聯盟,但是三苗聯盟被擊潰就直接開始了涉入川黔滇的旅途,從這支苗族的建築、文化看,他們也是最原始的,所以比較接近蚩尤文化。

第二次遷徙達目的地的(現在位置),可能是東部方言的苗族,他們入主黔東。並形成了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並有足夠的實力、和時間創造了輝煌的建築等藝術。

第三次遷徙的達目的地,可能是中部方言去苗族。

苗族的語言上有很大的差異,雖然古苗語是相通的,但是三大方言區的交流也是不容易的。

四、苗族的習俗

苗族是一個稻作民族,很多的民俗文化與稻作有很多的關係,苗族的水稻種植,是種的比較早,也相當的精耕細作在以前基本能解決溫飽問題。傳統時,苗族人都習慣於吃稻米,糯食。民俗活動中,離不開糯食,尤其是在祭祀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到過黔東南就會發現,山坡上到處都有梯田,都是種植水稻的。

我們苗族很早就學會了農事與時間的關係,很早的安排農事,選種、播種、插秧,都有一定的規則。

苗族很多民俗活動,與我們的生產都有極其相關的聯係的。我們的活動基本都有農時有關,比如吃新節和苗年,包括一些祭祀。

每一年,我按照苗族的社區的分工,一個村寨,有一個寨老,祭師等宗教領袖以外,我們還有農事生產的領袖,在當地稱為活路頭。我們每年生產的開始,都必須有活路頭進行開端。比如冬天的時候開春,播種、灑米都必須有活路頭先做,其他人才可以跟著做。

苗族的祭祖節,我們當地稱為鼓藏節,是每12年才過一次,村寨輪著進行。這個節日是苗族村寨非常隆重和重要的節日,也是當代學者非常關注的文化現象。

苗年,也與稻作關聯很大,每年秋收以後,為了慶祝豐收,每一個村寨會在不同的日子過苗年。

五、苗族的宗教信仰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係統極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極為複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曆法、咒語、草藥,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裏基本占全了。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而且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並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願”,祈求神靈保佑。相信財神,並有“開財門祭”,人畜生病﹐經巫師占卜﹐認為是某種鬼群作祟﹐則須按成例購備祭品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