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社會的概念、特征和曆史進程(1 / 3)

國際社會是世界政治與經濟活動的大舞台、大環境,一切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的行為與事件都是在國際社會這個最大的係統環境中發生和展開的。其最重要、最根本的行為體就是民族國家,這些國家行為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就共同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國際體係。當然,在國際社會內除了主權國家這個最主要的行為體以外還有許多其他非國家行為體。在統一的國際體係內,根據內容不同我們還可以劃分出各種各樣的次體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際政治體係和世界經濟體係。

社會也稱為人類社會,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相互聯係的人們的總體。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沒有人就無所謂社會,社會最本質的特征在於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通過各種形式所建立的相互聯係,沒有聯係的人或人群都不能構成社會。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就是人類活動和聯係範圍逐漸擴展的曆史。因此,人類社會是一個動態擴展的曆史過程。從原始人群到部落、部落聯盟,再到國家,以至於最後形成一個聯係越來越密切的全球性的國際社會。

一、國際社會的內涵和特征

(一)國際社會的概念

在界定國際社會之前,理解社會的含義顯然是必要的。社會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理解的社會是以人為主體,通過生產關係、政治關係、親族關係或法律、道德、風俗習慣的聯係而形成的整體。狹義理解的社會是由共同利益或共同信仰、共同價值標準、共同規範把個人聯係起來的亞群體,如民族、階級、政黨等。廣義的社會著眼於社會結構,而狹義的社會則側重於社會群體。但是,從本質而言:“社會——不論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人們之間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和實體的相互聯係,是一個包含有若幹大小共同體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生產活動,即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精神生產活動以及人類的再生產活動。

國際社會是指在世界範圍內各行為主體相互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係和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統一的有機整體。它的每一部分、每一種因素都以一定的方式聯係在一起,並互相作用、相互滲透,形成統一的、有規律運動的社會大係統。我國學者梁守德認為由國家間的聯係到構成國際社會,需要三個條件:(1)經濟聯係密切,既分工,又相互依存;(2)主權國家為重要組成單位,相互間既對立,又統一;(3)具有共識的準則為紐帶,既無序,又有序。隻有國際行為體之間形成全麵的、直接的、持久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麵的聯係,才能形成國際社會。國際社會是一個曆史範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它是伴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和發展,尤其是以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以及國際貿易為標誌的世界經濟的形成,民族國家交往的規模與幅度不斷擴大而逐步出現並日趨成熟的。特別是19世紀以來歐美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帝國主義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加速了國際社會的形成。

在西方國際政治學中所說的“國際社會”概念與我們的這一術語稍有區別。它的內涵側重於指在國家交往和世界性活動層麵上的國際共同體,與“國內社會”的概念相對應。最早對國際社會這一概念進行係統闡述的當屬英國學派(國際社會學派)的學者。英國學派反對把國際體係無政府狀態的特殊性質理解為“混亂”和“無秩序”,他們相信,國際社會也是一種社會,也擁有一定的秩序。這種社會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交往中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和準則,彼此進行合作,形成一種特殊的共同體。他們還特別強調,國際社會的形成,還必須依靠共同的文化和心理基礎,依靠共同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實質上,英國學派心目中的國際社會是近代以來的歐洲國際社會,而不是全球國際社會。

(二)國際社會的基本特征

國際社會具有其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國際社會是一個係統的整體,具有整體性、聯係性特征。國際社會是一個由若幹組成部分相互聯係而成的完整係統,它又是一個包括了許多子係統的總係統。國際社會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安全、文化等領域。按照內容劃分,它包括了國際政治係統、國際經濟係統、軍事安全係統、文明與文化係統等子係統;按照地理範圍劃分,它包括了全球係統、地區係統,因而就有了地區性的國際社會和全球性的國際社會。國際社會與各子係統之間以及各子係統之間又都是相互聯係的。國際社會的係統性和聯係性既表現為它是由其中的各種行為體交互作用的產物,又表現為作為國際社會存在的基礎和紐帶的世界經濟與作為國際社會的集中體現的國際政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密切關係。

2.國際社會處於多中心狀態,有序性和無序性特征同時並存。與國內社會相比,國際社會不具備國內社會統一的國家政治權威,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政府和國家主權,也沒有以國家機器為後盾的可以強製執行的法律體係。既然沒有統一的、權威的世界政府的存在,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最有力量的單位,民族國家對安全、權力和財富的追求,以及意識形態的鬥爭使得國際社會仍以鬆散和無序為特征。盡管國際社會沒有世界政府是一個事實,但國際社會並不是沒有規範和秩序的。在國際體係形成的曆史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特別是通過戰爭,還是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國際法律體係、國際道德規範和國際製度等。這些法律、道德和製度得到世界的公認,並被自覺地遵循,因而國際社會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有序的社會共同體。

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間經濟相互依存的加深,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國際組織為代表的非國家行為主體的發展,以及越來越頻繁的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吸納,正促使人類在交往中不斷協調矛盾、謀求共識、建構秩序,並最終建立起各領域的國際製度和行為規範。曆史的發展不是循環的,而是螺旋式上升,國際社會的發展大勢總是從野蠻走向理性、從蒙昧走向文明、從混亂走向有序。

3.國際社會總是同特定的時代特征相聯係,並具有相對穩定性和變革性的雙重特征。國際社會的形成、發展和演進總是以一定的時代特征為背景的。從國際社會的演進看,它的最初形成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尤其是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完成為背景的。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確立決定了歐洲在國際社會的中心地位,而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同爭取獨立的被壓迫民族的矛盾構成了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伴隨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尤其是帝國主義的形成和十月革命的爆發,國際社會進入了兩種製度鬥爭並存的時期,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三種國家間的四種矛盾構成了推動國際社會演進的主要矛盾,並使歐洲的國際中心地位有所削弱;二戰以後,國際社會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三種類型國家、多種社會製度競爭、共處的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主要矛盾,但主要以東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為主。東西矛盾為和平問題,南北矛盾是發展問題。由此可見,國際社會在其演進中所形成的階段性特征決定於特定的時代主題,並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而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和國際社會矛盾的變化,國際社會又處於不斷變革與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