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就是全球範圍內的政治問題。它並不像我們的直觀印象那樣雜亂無章,而是一個複雜的大係統,在這個係統內存在著一種穩定的關係結構即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如同國際社會一樣也是一個動態的曆史範疇,它有自己的形成和發展演變的曆史過程。世界政治格局雖然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是它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為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正是世界政治格局具有變化和相對穩定的雙重特征,使得世界政治的發展才呈現出階段性特征。當代世界政治基本上經曆了從二戰結束以後的兩極格局,到冷戰後單極和多極趨勢同時存在又相互競爭的演變過程。
以往世界政治格局的更替都是體係性戰爭的結果。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了大英帝國的霸權和近代以來歐洲列強爭霸世界的曆史,誕生了一個嶄新的當代世界政治格局,那就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立的兩極格局。這個世界政治格局經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演變,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在這期間,整個世界政治的內容和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兩極格局的支配和規定。
一、雅爾塔體製的確立
在世界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地區性或世界性戰爭結束以後,戰勝國一方總要通過一定的條約或協議的形式來確定新的地區或世界秩序,這包括了領土劃分、戰爭賠償以及國際行為規則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例外。確切地說,雅爾塔體製是指美、蘇、英等盟國首腦在二戰後期,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主的一係列峰會上就戰後領土和勢力範圍,以及世界秩序的框架和原則所達成的政治諒解、協議和安排的總稱。雅爾塔體製建構了二戰結束初期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曆時6年,卷入人口20億,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戰爭。戰爭的直接結果是打敗了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英法兩個歐洲傳統大國也受到極大削弱,標誌著近代以來以英、法、德為主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結束,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樣就極大地改變了大國力量的對比關係。戰爭後期隨著戰爭結局的日益明朗,建構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任務越來越緊迫地提到戰勝國的日程上。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二戰期間的第一次會晤。1945年2月4-11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三國首腦舉行了第二次會晤。1945年7月17日—8月2日,三國元首(會議後期的英國元首是新首相艾德禮)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了最後一次會晤。三次會議就如何加速打敗德國法西斯和有關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後達成了一係列的宣言、公告和協議,並就此確立了雅爾塔體製。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必須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解除德國的全部武裝,消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懲辦戰爭罪犯,拆除一切軍事設施,建立民主政治;在經濟上消滅其戰爭潛力,迫使德國賠償各國的損失,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成立對德管製委員會。
第二,在波蘭問題上,恢複其主權,成立波蘭政府,確定其東、西部邊界線。
第三,美、英方麵同意蘇聯提出的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即滿足蘇聯收回庫頁島,取得千島群島,維持外蒙古現狀,把中國的大連國際化,並保證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恢複租用旅順海軍基地,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該通過設立蘇中合辦的公司來共同經營,中國保持對滿洲的主權,而蘇聯在該地區的優越權益要予以保證。
第四,成立聯合國組織,美、蘇、英、中、法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
雅爾塔體製最初的一個精神就是要把戰時大國之間的同盟關係發展為戰後的大國合作關係,並把這種合作關係作為建立戰後世界政治、經濟組織,確立戰後世界秩序的一個基礎。雅爾塔體製在曆史上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的方麵。它首先在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保持戰後歐洲的穩定、推動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建立一些可取的國家行為規則方麵具有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但是它也體現了大國的強權政治,其本質是美、蘇、英三國根據各自的實力和利益來爭奪勝利果實,其他國家的主權和利益被嚴重踐踏。雅爾塔體製所體現的東西方關係和美蘇對抗的形勢,是戰後世界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標誌,對戰後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