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冷戰後世界政治的發展(1 / 3)

蘇聯解體,兩極結構瓦解,而新的國際秩序還沒有出現,世界政治進入了一個格局轉換的新時代。在這個舊的世界還沒有完全退出,而新的世界格局尚未誕生的曆史過渡時期,世界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無序。當然,在這種過渡時期總體無序基本特征下,世界政治還是表現出一些可以把握的新的特點和趨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單極化和多極化同時並存並相互競爭;全球化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國關係迅速調整,國際合作加強;世界政治形勢總體緩和而局部緊張等等。

一、冷戰後世界政治的無序性

最近十餘年來,出現了一係列對當今世界格局進行描述的術語,如“單極世界”、“美國治下的和平”、“多極化”、“一超多強”等等。這表明,人們對這個突然到來的沒有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的茫然,以至於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和定義這個新的世界了。於是,“冷戰後”這個模糊的概念便風行世界。但它隻是表明了一個時間含義,其餘任何關於當今世界的本質、特征都沒有給予準確描述。也許冷戰後的世界太複雜,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至於人們根本找不到合適概念來描述和概括它。

一般而言,國際政治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更替都是體係性戰爭的結果。一場世界主要大國都參加的戰爭必然會打破舊的世界格局,並由戰勝國在戰後迅速建立起一個新的世界秩序。近代以來,歐洲三十年戰爭,拿破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如此。但是由於冷戰的結束不是體係性戰爭的結果,沒有戰勝國能夠來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同時也由於自冷戰期間就已經加快的全球化進程,使得世界政治的基本曆史和社會背景更加複雜化,所以,新的世界秩序的重新塑造就更加困難,因此,新的世界格局也不能完全定型,世界政治表現出明顯的無序特征。

1.雖然冷戰後沒有爆發大國之間的戰爭,但是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和熱點問題不斷,這是世界政治無序性的重要表現。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互競爭,由於“核恐怖平衡”的存在,它們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美蘇之間雖然進行了瘋狂的軍備競賽,也爆發了一些危機事件,但直接的軍事衝突一直沒有發生。而且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分別控製之下,小的國家和地區也保持了相對的和平。但在兩極崩潰以後,原來被壓抑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以及宗教、文化衝突等等突然全部爆發出來。海灣戰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膨脹、巴爾幹半島衝突與科索沃戰爭、阿富汗內戰、東帝汶危機、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剛果的戰爭以及中東巴以衝突的加劇等等,還有世界邪教組織的破壞,特別是對美國發動的“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這些人們始料未及的突發性危機,都在證明冷戰後世界的無序性特征。

2.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一係列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超越了任何單個國家的能力,但是,國際合作仍然存在嚴重障礙,有效的全球治理體係仍然極不完善。全球化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全球性問題的湧現,如生態環境惡化、金融危機、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艾滋病等疾病的蔓延以及跨國犯罪等。這些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不僅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對整個世界都會帶來嚴重危害,甚至是毀滅性的後果,而且它們的解決也超過了任何單個國家的能力。在這些日益嚴峻而緊迫的問題和挑戰麵前,民族國家之間的平等、民主的協商成為客觀的需要和必然。多邊的聯合行動、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全球公共規劃,並建立相應的國際機製和製度,成為全球治理的適當方式和途徑。

事實上,能夠提供良好治理的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製度的作用都受到了很大限製。其中最為主要的障礙是美國越來越嚴重的單邊主義政策。整個冷戰後時期,在美國戰略和外交界一直存在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的爭論。小布什政府上台以後,美國外交政策中的現實主義和單邊主義色彩明顯加強。它反對旨在防止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和《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單方麵退出1972年的《反導條約》,以及最近違背世貿組織規定對進口到美國的鋼鐵提高關稅等。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為了爭取國際支持,建構全球反恐怖聯盟而采取了國際合作的多邊主義。但在戰爭第一階段取得成果後,美國政府官員就曾經表示,“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也能行”。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說得更加直白:“美國的使命是靠實力領導世界,以幹涉主義的強硬腔調向全世界發號施令;與各方達成的協議或來自盟國的意見不應影響美國的實力。”

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特點是,公然違背國際組織和國際法規定,不顧盟國、其他大國以及國際社會輿論而獨自武斷行事,特別是要加強對外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幹預。這必將嚴重破壞原來建立在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妨礙國際合作,並嚴重製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上作用的發揮。這不僅使這個世界更加無序,而且使得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實施有效的國際治理的努力更加艱難。

3.在安全和軍控體製方麵的無序。全球化時代,由於通訊和交通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疆界的弱化和虛化,以及國家控製力的削弱,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變得更為容易、簡單,特別是在一些動亂的地區和國家。前蘇聯解體以後,無數的軍事技術專家、武器甚至核原料流散到世界各地。1998年,處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進行了核爆炸,並進入了有核國家的行列。而一直受到美國壓製的伊朗、伊拉克等國家也在竭力研製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已經具備技術條件並儲備了充足核原料的日本,其右翼分子也在一直尋求機會突破日本和平憲法的限製,並成為核大國。

最為危險的是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追求絕對安全和軍事優勢的霸權戰略及其單邊主義政策。美國不負責任地否定那些在冷戰時代誕生的國際軍控體製概念、原則、條約和機製,決心不再接受冷戰時期的諸如確保相互摧毀的核戰略關係原則,而追求片麵的絕對安全,單方麵撕毀了支撐整個國際體係戰略安全的中導條約,加快研製國家戰略防禦係統,並恢複核試驗,製造微型核炸彈並準備把它們運用於實戰之中。毫無疑問,其他大國絕對不會束手就擒,俄羅斯、法國和中國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加緊研製更為先進的戰略武器,從而引發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的核軍備競賽,並進一步把戰略武器的競爭引向太空領域。這種惡性循環必然導致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泛濫,世界將進入更為危險而混亂的狀態。

總之,冷戰結束以後,原來的權力結構瓦解,舊的世界秩序遭到破壞,而新的格局和秩序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加上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威脅和新問題,使得當今的世界政治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複雜而無序。新的能夠適應全球化基本國際背景,而又比較合理、公正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仍然不是短期的事情。

二、世界格局單極化和多極化道路的競爭

“極”的概念最初來源於電磁學和地理學,在國際政治學中,“極”就是力量中心,主要指擁有強大實力並對其他行為體和世界政治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它的載體不僅僅限於民族國家,也可以是國家集團或某些具有較大影響的國際組織。在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中,“極”的數量和關係是構成國際政治體係的基本因素。

在關於冷戰後世界格局的認定上,學術界具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國內一般比較認同“一超多強”的說法,也有人認為當今世界就是單極結構。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認為,冷戰後的世界格局既不是單極,也不是多極,而是“單極——多極”格局,因為美國不能像霸權國那樣為所欲為,它的權力的行使受到各種製約;但其他大國的實力又和美國具有太大的懸殊,所以也不是典型的多極格局。其實,“極”的概念本來就不能量化,因此,很難弄清是非。我們的觀點是:冷戰後的過渡時期,世界政治格局同時存在著單極化和多極化兩種客觀趨勢,也存在著單極和多極兩種不同道路的競爭。

蘇聯的解體,美國失去了惟一能與之匹敵的競爭對手,從而成為當今世界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相對於其他大國而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擁有全方位的絕對優勢。美國把蘇聯的解體當作美國在冷戰中的勝利,並企圖抓住這難得的曆史機遇建立美國的單極霸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際力量對美國這種單極化格局的企圖持抵製態度,並在各大國和力量中心之間建立起各種戰略夥伴關係,爭取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因此,冷戰後世界政治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單極化和多極化趨勢同時並存,並相互競爭,這是影響世界政治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一)美國建立世界單極霸權的努力

追求單極霸權或者說“全球新秩序”、“美國世紀”或“領導世界”,是冷戰後美國政府追求的一貫的政策目標。這種戰略野心是建立在它的超群的實力之上的。

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力量及國際影響力方麵都占有絕對優勢。在克林頓政府期間,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龍頭的“新經濟”的帶動下,美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從1993年到1999年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達2.6%以上,有的年份高達3.7%。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均達到曆年來的最低點。出口迅速增長,財政赤字逐年大幅度減少,1998年實現財政盈餘。現在美國經濟實力是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的兩倍。加利福尼亞一個州的經濟實力就已經超過了法國。

在軍事領域,美國現在每年的防務經費相當於其他防務開支最大的7個國家的總和。美國擁有壓倒性的核優勢、世界上占絕對控製地位的空軍、惟一真正意義上的遠洋海軍和獨一無二的在全球任何地方投送力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美國在軍事上開發利用先進的通信和信息技術方麵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而且這種差距似乎還在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