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經濟在國際分工、世界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而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是超越於民族國家的全球經濟體係。世界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因此也是一個動態的曆史範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新科技革命的強勁推動下,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世界經濟格局也經曆了一個由美國獨霸到多極化的發展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兩極格局解體,國際經濟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展,知識經濟也初見端倪。
世界經濟格局是指世界經濟體係內部充當主要角色的經濟力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所構成的結構狀態,或它們之間的實力對比關係。在世界經濟體係內部充當主角並決定世界經濟格局的國家或經濟組織,必須具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先進的科技水平以及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隻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對其他國家和世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是國際政治的基礎,它的發展演變對國際政治格局具有重大的影響。
一、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戰後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史無前例的。這種發展是全球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其速度特別引人注目,而且戰後世界經濟的增長持續時間之長,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國家卷入戰爭,國民經濟遭到空前破壞。當時人們估計世界經濟的恢複,必將是一項長期任務。但出乎預料的是,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經濟在大約4-5年的時間內就基本上實現了恢複,並進入了持續的發展進程。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至70年代初,世界經濟經曆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盛況空前,遠勝於1850年至1914年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9%,1950-1973年,日本和聯邦德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4%和6%。同一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5.4%,明顯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一時期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在1950-1980年間年平均增長5.8%,也是其曆史上最高的。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各類國家經濟都先後程度不同地遇到了一些困難,增長速度明顯放慢,世界經濟步入了一個低速增長階段。但即使在低速增長時期,世界經濟總體增長速度仍然快於戰前各個時期。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和1973-1975年、1979-1982年兩次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結束了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了“滯脹”狀態。1973-1983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降至2.5%。1983年後,經濟增長略有回升,高於1913-1950年年平均增長1.9%的速度。
在發展中國家,雖然受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的影響,但在70年代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整個70年代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5.1%。80年代後,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政策失誤,以及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市場上原材料價格下降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提高國際商業貸款利率等的影響,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陷入比較嚴重的外債、糧食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危機之中,發展速度普遍下滑,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了零增長和負增長。但從發展中國家整體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年平均增長超過3%,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超過殖民地時代任何一個曆史時期。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由於體製僵化的製約,自60年代中後期就已步入低速增長時期。
戰後世界經濟普遍、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由以下因素促成:
第一,持久的、總體和平的國際政治環境。盡管戰後世界迅速分裂為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陣營,並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軍備競賽和全方位的爭奪,並且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不斷,但由於核威懾的存在以及其他原因,世界大戰始終沒有爆發,大國之間也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和戰爭,國際政治環境基本上是穩定的。全局性的和平局麵為世界經濟的順利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堅實的基礎。
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動。戰後,以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激光技術,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開發和使用為標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於20世紀40年代發軔於美國,隨後迅速擴展到世界其他國家。它是人類迄今為止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麵貌。首先,新的科學技術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據統計,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80%以上是依靠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取得的;其次,新的科學技術促進了新產品、新產業的不斷湧現。戰後一係列新產業,如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宙航空工業、激光工業和新材料工業等,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紛紛出現,並日益取代舊產業成為各國經濟的主導產業。科技革命不僅創造了一大批新產品、新產業,也以新技術裝備改造了傳統產業部門,使舊產業重新恢複了活力,繼續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如汽車工業,在引入自動化控製係統和機器人後,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產量劇增。
第三,世界範圍內生產關係的調整和生產力的解放。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一百多個國家擺脫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走上了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還有一些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在初期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行經濟政策調整,改善了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它們對內調整所有製結構,推行福利政策和製度,通過財政、稅收和貨幣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對外建立國際經濟協調機製或進行雙邊的、多邊的經濟政策合作,基本上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國際體製。
第四,世界市場的擴大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戰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興起、國際分工不斷深化、跨國投資迅速增長、國際金融交易活躍,加上國際協調加強,以及各種國際多邊經濟組織,如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等的建立並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有力地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並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
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規律,這是由多方麵的因素所決定的,包括國家的文化傳統、政治經濟製度、發展戰略和政策、國民素質以及資源條件、地理位置等。在戰後世界經濟普遍以空前速度發展的情況下,不同國家和地區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特別是一些大國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
(一)戰後初期到60年代末美國獨霸的世界經濟格局
近代以來,歐洲國家憑借先進的工業、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以殖民統治和海外貿易為手段,建立了以歐洲為中心、世界其他地方為外圍的世界經濟體係。盡管19世紀以後,由於美國和日本資主義經濟的發展,歐洲中心地位受到挑戰,但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其經濟中心地位仍未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中斷了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對傳統的歐洲列強的打擊最大,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經濟體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戰爭結束時,德國、意大利等戰敗國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國家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它們的殖民地、國外市場、海外投資喪失殆盡。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但也已經是遍體鱗傷,滿目瘡痍,其遭受破壞的程度絲毫不比戰敗國差,其世界經濟、政治地位急劇下降。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惟獨美國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其本土基本上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相反,在戰爭初期,美國運用“租借法案”賺取戰爭雙方的錢。據統計,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戰爭中提高了1.2倍,實物出口量增加了2倍,資本輸出增加了34.1%。同時歐洲的大批資金和優秀科學家為了躲避戰爭而流入美國,為美國經濟在戰後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和技術的保障。
因此,在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實力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1948年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占56.6%,出口貿易占32.5%,黃金儲備占74.6%,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紐約成為世界惟一的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享有其他任何國家不可企及的經濟規模和市場,科技水平也遙遙領先於別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大高於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新大陸崛起的美國一直具有領導世界的野心,它充分利用自己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絕對優勢地位,在戰爭還沒有結束時就開始按照自己的設想構築戰後世界經濟政治秩序,以奪取世界霸權。
1.在國際金融領域,領導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1944年7月,由美國牽頭,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有44個反法西斯國家參加。會議采納了美國提出的方案,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的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這三個文件總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其主要內容有兩個:一是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必須確認美國政府規定的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的法定價格,並協助政府維持黃金的官價水平。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按黃金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二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也就是規定各國貨幣與美元建立固定的比價關係。由於美元擁有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和價值,成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準,因此也就變成了在各國流通中的“世界貨幣”,這樣就確立了美元在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金融領域的中心地位。
為了維持這個貨幣體係的正常運轉,根據協議規定,於1945年12月,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通過融通資金和向會員國提供貸款的方式維護國際金融和外彙交易秩序,監督和幹預會員國國內的經濟事務。1946年2月,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建立,由它通過組織和發放長期貸款來解決一部分會員國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由於美國在這兩個機構中享有優越權利,它分別擁有27%和23.81%的投票權,因此,事實上,美國控製了這兩個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的決策和發展。《布雷頓森林協定》雖然損害了一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但對戰後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