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與對外經濟戰略(1 / 3)

剛剛過去的20世紀可以稱之為美國的世紀,因為在這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一直是世界政治與經濟生活中的龍頭老大,並發揮著獨一無二的領導作用。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影響幾乎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影響到每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因此,當代美國經濟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的演化對於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的發展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以後,經濟一直處於快速追趕狀態。1894年,美國工業生產產值首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經濟迅速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事實上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它不僅向戰後世界提供了大量剩餘資本和技術,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振興,而且以其龐大市場每年吸收了全球貿易的16%以上,促進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繁榮。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不斷受到來自日本、西歐和世界其他經濟的挑戰,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相對下降。但由於美國國內市場巨大、資源豐富、科學技術先進以及製度靈活,能夠適應形勢發展及時調整政策,特別是美國經濟在90年代的持續增長,因此,當今美國經濟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經濟體。

一、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權的條件和基礎

經過短短100多年的發展,美國從一個殖民地一越而超過眾多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這絕不是偶然的,與它優越的自然條件、獨特的曆史文化、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機遇分不開,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首先是美國優越的自然條件。美國位於北美洲大陸南部,居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南鄰墨西哥,北接加拿大。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美國遠離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歐洲列強,而兩個鄰國又比較弱小,美國國家安全是天然形成的,因此,兩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沒有波及美國本土,除了美國內戰,美國經濟基本上沒有遭受戰爭的破壞。美國有937萬平方公裏的國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石油、煤、天然氣、鉀鹽、硫磺等礦產資源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可耕地麵積大,森林覆蓋率高。它的自然資源儲量僅次於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排名世界第二。美國現有人口約2.6億,可謂國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適宜。

其次,美利堅民族的實用主義和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美國人民在精神信仰方麵,深受其曆史發展和宗教傳統影響。最初的美國移民多是在西歐國家受到迫害的清教徒,他們遠離故土就是為了到一個新世界尋求自由和創業。最初開辟新大陸的艱難,加上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形成了美國人民生氣勃勃的進取精神和自由開放的風尚。崇尚變革創新,反對墨守陳規,講求實效,不拘一格,也是美國民族性格的一部分。這是和早期移民不斷開疆辟土和不斷使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曆史經驗相一致的。

宗教傳統也是影響美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重要因素。從憲法規定來看,美國實行政教分離的政策,是一個世俗社會。但就絕大部分人口宣稱他們篤信上帝這一點來看,美國又是一個宗教社會。美國社會的道德基礎無疑是基督教傳統,在實踐中,政治和宗教從未徹底分離過。在美國人的“開明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間,沒有形成衝突。美國早期的教會沒有像歐洲天主教會那樣曾經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阻力,反而是其助力。根據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研究,資本主義精神產生於新教倫理,新教教義對美洲大陸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誘發和催化作用。在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中,“天堂”的境界是要靠艱苦勞作獲取財富來實現的,而不能靠繁文縟節和清心寡欲來實現。新教神學在經過了戰勝大自然、開拓新邊疆的曆史實踐後,又滋生出一種強烈的功利性和實用性,在宗教的道德規範中注入了世俗的進取精神。這也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由來。深受美國人尊崇的政治家、科學家、哲學家和開國元勳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集宗教道德說教和實用主義哲學於一身的典型代表。

再次,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製度。美國的政治製度是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民主製的典型形式。1787年5月,獨立各州在費城召開全國製憲會議,根據三權分立、相互製衡原則,製定了美國憲法,即《1787年憲法》。根據憲法,美國國家結構實行聯邦製,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聯邦政府實行立法(國會)、行政(總統)、司法(聯邦法院)三權分立與相互製衡的政體結構。盡管這種政治體製有其弊端,但從實踐中看,它還是有效地製止了權力濫用和專製獨裁,為美國社會、政治的長期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一直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環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最後,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提供了難得的超常規發展的機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年),美國先是宣布“中立”,坐山觀虎鬥,大發戰爭財。1917年4月,戰爭即將結束時,美國才宣布參戰,加入協約國一方,坐享戰爭勝利的果實。戰爭的刺激使美國經濟以超常的速度發展,不僅全部還清了戰前的60億美元的債務,還使歐洲國家倒欠美國100多億美元債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美國經濟由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徹底轉變為戰時“繁榮”。二戰初期,美國仍然采取了觀望取利的“中立”政策,與戰爭雙方大做軍火生意。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被迫參戰。1941年3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國提供了價值471億美元的軍火及其他戰略物資,為美國的軍火生產和過剩的農產品打開了銷路。二戰期間,歐洲經濟都毀於戰火之中,而美國作為反法西斯國家的“軍工廠”,又一次獲得了超常規發展的機遇,美國經濟實力迅速膨脹。1938-1944年,美國工業生產增長了近兩倍。到1945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占到資本主義世界的60%,對外貿易占世界的32.5%,黃金儲備占世界的59%,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

整體來看,冷戰期間,美國經濟經曆了快速發展、滯脹和調整三個階段,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處於相對下降的趨勢,但它的總體經濟實力仍然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美國率先進入信息社會,美國新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拉大了與其他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和軍事等方麵的差距。

(一)戰後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將龐大的戰時經濟重新轉入平時經濟的軌道。美國政府及時進行了調整,把經濟發展重點由軍工生產轉向民用生產,並實行大規模固定資本更新,放開居民對汽車、住宅和其他消費品的需求,鼓勵消費,擴大國內市場,同時還通過“馬歇爾計劃”,為國內商品開辟國外市場。當時,美國許多先進科技轉化為民用生產,加上朝鮮戰爭的刺激,美國逐步從戰時經濟轉軌到和平經濟。從1947年到195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達到3.94%。

整個50和6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迅速。1950-1960年的10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3%,通貨膨脹率年均隻有1.8%。1960-1970年的1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3%,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9%,出現了戰後美國經濟發展中少有的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麵。盡管如此,相比較而言,美國的經濟增長還是遠遠低於西歐、日本和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總體份額還是趨於下降的。

(二)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滯脹時期

70年代以後,不斷發生經濟危機、美元危機、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陷入10多年的滯脹之中,而且從外部看,受到了日本、西歐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挑戰,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下降。

首先,美國國際收支狀況不斷惡化,頻頻發生的美元危機導致戰後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瓦解。美元實際上的貶值導致它的官價同實際價格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國際市場上人們競相放棄美元,擠兌黃金。黃金價格節節上升,美國政府無法保證按官價實現美元與黃金的兌換。1971年8月,尼克鬆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用美元兌換黃金。1974年最終宣布廢除黃金官價製;其次,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衝擊,致使國際油價翻了數番,更是惡化了美國本來就已經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的經濟形勢;再次,金融危機、石油危機引發戰後以來美國經濟史上最嚴重的兩次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1973-1975年的經濟危機,致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14.8%,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4.3%,失業率年均8.5%,通貨膨脹率年均9.1%。1980-1982年經濟危機期間,工業生產出現兩次下降,工業生產指數分別下降3.9%和11.4%,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分別下降2.4%和3.4%,美國工業生產倒退至5年前水平。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將美國帶入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停滯、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並存的“滯脹”局麵。

由於美國經濟連續十幾年的不景氣,受到日本、西歐國家經濟的嚴重挑戰,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據世界銀行《1984年世界經濟發展報告》統計:1976-1982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2.7%,低於日本4.6%、歐洲共同體9國2.9%的增長率。自1978年起,美國製成品出口被聯邦德國超過,當年美國製成品出口值為946億美元,聯邦德國為1190億美元。1980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汽車生產國。70年代末美國鋼鐵工業也陷入深刻危機,1982年和1983年,美國鋼鐵工業企業虧損達67億美元。

美國不僅在作為戰後經濟支柱的汽車、鋼鐵業、紡織等行業喪失了優勢地位,而且作為戰後美國經濟新增長點的高技術產業也受到嚴重威脅。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大規模占領集成電路芯片的國際市場,80年代,美國就喪失了在這一領域的優勢。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國內銷售的3/4以上的收音機、組合音響,一半以上的彩色電視機是外國生產的。1981年,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奪走了26%的世界噴氣客機市場,1982年,又取得了世界寬體客機市場一半以上的銷售額。在計算機技術、無線電通訊設備製造、自動化技術、航空航天工業、新材料開發與利用、生物工程等多個新技術領域和產業方麵,美國也麵臨著日本和西歐越來越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