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及其意義(1 / 2)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外交工作在鄧小平同誌領導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麵對錯綜複雜、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開拓進取,沉著應對,開創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麵。

鄧小平同誌是當代偉大的外交家。新中國成立後,他協助毛澤東、周恩來開創了新中國外交,並參與了許多重大決策和實踐。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鄧小平成為中國外交的決策者。他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代世界的總體特征和國際總體形勢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形成了新時期中國的外交路線和國際戰略,並在外交實踐中製定了係統的外交方針、政策和策略,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精神的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是:

一、對當代世界主題作出新判斷

鄧小平同誌從80年代初期以來,對和平與發展這個命題曾集中和反複地作出多次精辟的論述,這一係列論述的實質意義在於對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作了科學概括。鄧小平同誌的論斷,不僅揭示了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意義,指出了南北問題在和平與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還深刻論述了和平與發展的彼此聯係和相互製約。這一論斷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它改變了“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觀,改變了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觀點,為我們正確判斷國際形勢和進行科學外交決策提供了理論武器。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為標誌,國際局勢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激烈、最複雜和最深刻的變化,世界處在天翻地覆的曆史大變動時期。在冷戰後的新形勢下,我們急需對世界局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在此背景下,鄧小平同誌又及時地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這些思想是我國製定外交政策的出發點,對於我國正確判斷國際形勢的特征以及製定正確的戰略、路線、方針和政策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對中國的外交地位作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定位

鄧小平首先明確指出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他強調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定規劃。這一判斷使我們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主義所處階段的認識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中國目前仍然是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所謂大國就是人多,土地麵積大。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不過300美元(指8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還比較低,同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大的國家的地位不相稱,因此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小國。其次,正確判斷中國在世界曆史發展中的坐標和國際格局中的位置。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他指出,世界上都在說蘇、美、中“大三角”。我們不信這個話,我們對自己的力量估計是清醒的,但是我們也相信中國在國際事務裏麵是有足夠分量的。冷戰後,有人把前途看得一片黑暗,認為中國國際戰略地位下降,但鄧小平仍把中國看做重要的一極力量,他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

三、確立了中國的外交目標和基本任務

這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麵:(1)跨世紀的中國外交戰略總目標。中國對外政策的總目標就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基本的外交任務。改革開放以後,國際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冷戰後初期,中國麵臨非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在此背景下,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3)跨世紀的經濟目標。中國對外政策的經濟目標是對外開放,加強經濟交往。鄧小平指出,對內搞活,對外經濟開放,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個長期的政策,最少50年到70年不變,到那時即使是變,也隻能是變得更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