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組織概述(1 / 3)

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中除主權國家之外的又一重要行為體。它是國際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際組織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國際關係單純以國家間政治為內容的舊局麵。進入20世紀,尤其是二戰以來,國際組織在數量和作用方麵不斷發展,對國際事務和國際關係的影響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加強,日益發揮出主權國家無法替代的作用。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各類國際組織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和參與。

一、國際組織的產生與發展

國際組織是指兩個以上國家的政府、政黨、團體和個人基於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協議形式而設立的各種機構。它是最早出現的跨國組織,也是最早出現的跨國行為體。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國際政治以國家間政治為全部內容的局麵。

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政治的行為體之一,是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關係是近代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出現以後,隨著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才出現的。資本主義製度的建立打破了孤立和封閉自守的舊的經濟體係,把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連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聯係越來越密切,國際關係的內容不斷豐富,地區性共同問題越來越多,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和矛盾也更加複雜。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作為協調和解決國家之間多邊關係的重要形式的國際會議。1644-1648年召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是現代國際關係體係形成的標誌,它開創了國家間通過大規模的國際會議的形式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先例。國際會議是現代國際組織的原始形態。

19世紀中葉以後,最初的國際組織開始出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全世界國際組織的數目大約是200個左右。這一時期的國際組織主要是一些專門性、技術性的國際組織,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很小。

進入20世紀以後,國際組織數目急劇增多。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對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在國際組織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國際聯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職能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它以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宗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國際組織的組織結構和運作程序,豐富了國際組織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但是,它卻因為組織程序上存在的缺陷,如大會、行政院的決議必須一致同意才能通過,缺乏必要的強製手段,以及大國霸權等各種因素,最終失敗,並於1946年4月宣告解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建立起來的聯合國是國際組織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具有代表性,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普遍性國際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紛紛成立國際組織。另外,由於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各國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程度不斷加大,因而經濟方麵的全球和區域國際組織大量增加。此外,諸如環境、能源、移民、人口、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迫切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協調,這方麵的國際組織開始大量出現。

二、當代國際組織的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組織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一)國際組織以空前的速度與規模急劇發展

一方麵,戰後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所成立的國際組織,特別是經濟方麵的區域合作機構大量增加。另一方麵,戰後科學技術尤其是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飛速發展,使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聯係進一步加深,從而使各種組織、特別是國際性的科學、技術、行政機構大量增加,這大大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末,各類國際組織與機構已經多達4萬多個,其中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大約為3600多個,其餘為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二)國際組織成員的普遍性大大增強

各類國際組織成員基本上包括了各大洲的國家(地區)。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參加了各類國際組織。由於國際組織的成員包括了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這就使國際組織更具有代表性,在協調各國行動時,更具有普遍的效力。國際組織在參與國際事務時,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超越個別利益,代表普遍性的共同利益,因此國際組織的決議和主張一般能為大多數成員國所認同和支持。

(三)國際組織的權威性不斷增強

目前,各類國際組織一般都有較為完善的章程、公約等綱領性文件,詳細規定了宗旨、原則、會員國的權利和義務等各方麵的內容;健全了各自的會議製度、表決製度和活動程序等。隨著國際交往、對話、協作的日益頻繁,各成員國讓渡給各類國際組織的實際權力也不斷增加。一些經濟類國際組織已經擁有了一些以前隻有主權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