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成立於1967年,前身是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8日,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4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穀舉行會議,發表了曼穀宣言,正式宣告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東盟目前有10個成員。1995年7月,越南加入東盟。1997年7月,緬甸、老撾、柬埔寨三國加入。
《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中規定的東盟宗旨和目標是:(1)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2)遵循正義、國家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3)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等問題的合作與互相支援。(4)在充分利用農業和工業、擴大貿易、改善交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麵進行更有效的合作。(5)促進對東南亞問題的研究。(6)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標的國際和地區組織保持緊密而互利的合作,探尋與其更緊密合作的途徑。
東盟的行政總部是秘書處,設在印尼雅加達。其主要組織機構有:(1)首腦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年召開一次非正式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正式首腦會議,就重大問題和發展方向作出決策。(2)部長會議是製定政策的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年度會議。(3)常務委員會負責處理東盟日常事務和籌備外長會議,會後執行外長會議的決議,並有權代表東盟發表聲明。由當年主持外長會議的東道國外長任常務委員會主席,其他成員國駐該國的大使任委員,不定期舉行會議。(4)經濟部長會議和勞工部長會議由東盟經濟、貿易部長和勞工部長組成,不定期地在東盟各國輪流舉行,討論有關經濟、貿易、勞工及社會合作等問題。(5)秘書處是東盟的行政總部,負責協調各成員國國家秘書處和主持召開秘書長會議,對部長會議和常務委員會負責。(6)常設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具體實施部長會議決定的計劃和建設,分設在成員國首都。有科學和技術、文化和新聞、社會發展、預算等數個委員會。(7)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究和處理東盟經濟合作與對外經濟關係中的一些特殊問題,共設有8個特別委員會。
自成立以來,東盟的經濟合作卓有成效,經濟增長迅速,組織具有規模,發展方向明確。東盟內部貿易占外貿總額的20%,建立了多個跨國“經濟成長三角”,區內投資增長也快。近20年來,東盟是世界經濟高增長區、外資投向區和新興大市場之一。東盟計劃2003年成為自由貿易區,2010年建成“投資區”,2020年實現投資自由化。東盟人口5億多,地域450萬平方公裏,國民生產總值達6600億美元,外貿額達5000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8%。東盟的發展前景令人注目。1997年7月開始的東亞金融危機,使東盟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尤其是泰國、印尼等國。至1999年,東盟大多數國家已從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恢複過來,經濟獲得新的增長。由於東盟國家經濟具有很強的外向性,出口產品主要麵向美國和日本市場。2001年,美國經濟呈現疲軟,進口銳減,日本經濟又一次出現負增長,東盟國家的經濟因此受嚴重影響。新加坡等國經濟出現負增長,印尼、菲律賓兩國則由於國內政局動蕩,經濟增長乏力。
冷戰結束後,東盟在重視經濟合作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政治和軍事上的合作,加快了擴大組織的步伐,其影響已超出了東南亞。東盟於1992年7月首次將地區安全合作問題列入東盟外長會議及東盟與對話夥伴國會議的議程之後,又於1993年7月倡導建立了由東盟成員國和東盟對話國、磋商夥伴和觀察員組成的東盟地區論壇。論壇自1994年起每年召開一次部長級會議,商談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並逐步從安全對話向安全合作方向發展。1997年東盟成立10周年時,確立了與發達國家進行包括政治、經濟內容的對話機製,將視野和聯係擴大到全球。
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東盟各國之間以及一些成員國內部都出現了矛盾和分歧,造成局勢動蕩,摩擦增多,內部團結減弱。除經濟方麵存在的問題外,東盟國家之間還存在不少糾紛和爭端。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之間爭奪東盟盟主的問題;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島嶼爭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由來已久的摩擦;越南和柬埔寨之間的分歧以及東盟內部軍備競賽的升級。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和解決,就會影響東盟的凝聚力和團結,使東盟組織在整體發展上麵臨重重困難和挑戰,從而使東盟很難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區域組織。
中國同東盟關係發展良好,已同東盟各國建立了外交關係,1996年成為東盟的全麵對話國。進入21世紀,中國和東盟的關係又不斷獲得新的發展。
二、非洲聯盟
2001年7月11日,在讚比亞首都盧薩卡召開的第37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通過了一係列啟動非洲聯盟的決議。非盟與非統不同,非統是單一的政治合作組織,而非盟則是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諸方麵的合作體。非盟的啟動,是非洲進入21世紀之後在一體化道路上邁出的曆史性的一步。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猛發展,非洲大陸麵臨邊緣化的危險。當前,有著7億人口的非洲50餘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僅占全世界的1%,貿易額僅占世界貿易的2%,而債務總額卻高達3500億美元。一些國家戰亂頻仍,600萬人淪為難民。近一半的非洲居民仍生活在聯合國劃定的絕對貧困線以下。全球48個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即占了34個。目前非洲每年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100億美元左右,建設資金嚴重不足。非洲文盲率達70%,每年還有大量人才流失。
對於非洲來說,依賴外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非洲的問題最終還要靠非洲人自己解決。平息戰亂、消除爭端、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是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麵對嚴酷的現實和艱巨的任務,非洲各國領導人認識到,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力量都太弱小,聯合自強是非洲發展和強大的必由之路。
非盟的成立有其諸多有利條件:(1)非統成立以來,非洲國家在政治上的聯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緩解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及地區內的衝突發揮了相當的作用。(2)經濟上,在非統的框架內,目前已擁有10餘個區域性組織,均製定了在未來10年內建立區域性經濟共同體、關稅聯盟、自由貿易區、統一貨幣、實現人員和商品自由流通等一係列聯合計劃。特別是1991年正式啟動的建設非洲經濟共同體進程,計劃在2025年建成非洲共同市場。(3)從安全上看,非統為防止衝突和地區動蕩采取了許多有力措施,簽署了大量共同防禦條約,成立了多個防止國家內亂和地區衝突的常設機構,增強了自身維和能力。
誠然,籌建非盟最高決策機構——聯盟大會以及下屬的執委會、非洲央行和非洲法院等常設機構還需時日,但重要的是非洲複興的目標已經確定,聯合自強的發展道路已為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所認可。
三、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是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出席會議的有25個國家的代表。不結盟運動的原則和宗旨是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化。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召開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到1998年止,共召開了12次會議,此外還舉行過多次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已經發展到114個。
不結盟運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是:(1)不結盟運動積極支持和聲援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崩潰。(2)不結盟運動反對集團政治,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反對軍備競賽,有力地打擊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捍衛了民族獨立國家的主權和獨立,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73年9月,第四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首次提出了反對霸權主義的問題。(3)不結盟運動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鬥爭,為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加強南北對話、促進南南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冷戰結束後,不結盟運動針對兩極格局瓦解的新形勢,強調反對發達國家的控製和幹涉,避免西方老殖民主義的複活,要求建立互利發展的經濟關係。(4)不結盟運動為提高中小國家的國際地位,爭取國際關係的民主化而積極努力。它所倡導的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各國人民享有自決、獨立和自由決定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方式和方法的權利,代表了中小國家的利益。在國際關係的實踐中,不結盟運動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堅定地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最重要的政治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