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麵消失,世界開始進入以和平與發展為主要潮流的後冷戰時期。但是,在國際局勢總體趨向緩和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情況、新趨勢,對國際局勢形成新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恐怖主義與反恐戰爭、核戰略安全問題、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因領土爭端而引起的地區衝突問題就是冷戰以後凸現出來、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世界熱點問題,這些問題的發展趨向及解決將對國際政治與經濟以及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冷戰結束以來,恐怖主義成為世界局勢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國際安全形成了極大的威脅。據初步統計,從1990年到“9·11”事件之前恐怖分子搞暗殺活動達100餘次,全球共發生恐怖爆炸事件數十起,數百人被炸死,數千人被炸傷,國際恐怖主義日益猖獗,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9·11”特大恐怖襲擊事件表明恐怖主義已經構成了一種極其嚴重的全球性威脅。
一、恐怖主義的概念及分類
(一)恐怖活動與恐怖主義
恐怖活動是指能夠使人產生恐懼的破壞行為。它是人類衝突的產物。一般來說,現代恐怖活動常見的形式有6種:暗殺、劫持人質、爆炸、劫持交通工具、武裝襲擊、生化襲擊。
恐怖活動按其所要達到的目的來看有政治性和非政治性兩種類型。如果行為者的行為是出於某種反社會心理,目的在於個人報複、勒索或複仇,那就是非政治性行為。這種行為屬於一般的刑事犯罪。相反,如果行為者的打擊對象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或是一個種族、一個民族,或是一個教派,目的是迫使受傷害者做原本不會做的事,諸如改變政治態度或對內、對外政策,這種行為就屬於政治行為。如北愛爾蘭共和軍在英國搞的恐怖活動就屬於典型的政治行為。哈馬斯在以色列製造的爆炸事件,北非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屠殺外國遊客也都屬於典型的政治行為,因為他們的目的是要迫使有關政府改變政策。在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中,盡管事後恐怖分子沒有公布他們的政治目的,但顯然恐怖分子是以美國為攻擊目標的,因為紐約世貿中心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象征,而五角大樓是美國軍事力量的象征,白宮則是美國政治的象征。因此,這屬於典型的政治行為。
恐怖主義是一種政治性的恐怖活動,是暴力實施者基於政治目的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對象置於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會做的事情。它具有兩個本質特征:(1)使用與戰爭不同的特殊的暴力手段;(2)行為者具有某種政治目的。
(二)恐怖主義的類別
恐怖主義從行為者的性質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政府行為和非政府行為。
政府行為是指一國政府以組織、支持、資助恐怖主義活動的方式對付其他國家。
非政府行為主要是指利益集團所采取的恐怖主義行為。大多數的恐怖主義現象屬於這樣的非政府行為。非政府的恐怖主義可以分為兩類,即國際恐怖活動和國內恐怖活動。國際恐怖活動是暴力行為的跨國界輸出,如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以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為目標所發動的襲擊,多屬於跨國行為。國內恐怖活動是僅限於本國疆界之內的行為。1995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城聯邦政府大樓被炸事件,日本東京地鐵毒氣事件,第二十六屆奧運會期間發生在亞特蘭大奧林匹克公園的爆炸事件等,都屬於典型的國內恐怖活動,行為者與外國沒有任何的關係。當然,也有許多看似國內恐怖主義的行為,實際上具有國際背景,如武器、人員的跨國運送以及國外的資金支持等。
非政府行為的恐怖主義作為一個大類,是極其複雜的。自冷戰結束以來,比較活躍,影響較大的有這樣幾類:
1.“民族”恐怖主義。這一類恐怖主義的組成主要是極端民族主義者、自治主義者和分離主義者,其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分離或自治,如泰米爾猛虎組織、庫爾德工人黨、北愛爾蘭共和軍、俄羅斯車臣的分離主義勢力等。
2.宗教恐怖主義。這是以宗教為意識形態的派別,例如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為旗號的恐怖主義,其主要宗旨是以暴力改造現存的穆斯林國家,並以聖戰打擊西方社會。
3.新法西斯主義的恐怖主義,又稱種族恐怖主義。這個派別奉行的是反動的種族主義,突出的表現是仇外、排外,其襲擊對象主要是外籍工人、黑人以及其他非白種人群等。現在歐洲國家出現的一些“光頭黨”,美國國內的極右派民兵組織等都屬於此類。
4.黑社會恐怖主義。這是國際犯罪集團搞的恐怖主義,諸如國際販毒集團、意大利黑手黨等進行的帶有政治目的的暴力犯罪活動。一般來說,這些組織進行的恐怖活動,主要目的是要迫使政府改變打擊犯罪的政策。
5.革命恐怖主義。主要是指20世紀70、80年代曾經活躍一時的打著“革命”旗號的恐怖主義派別,如日本的赤軍,意大利的紅色旅以及拉丁美洲以秘魯“光輝道路”為代表的遊擊隊等。90年代以後,這類恐怖組織多數已經銷聲匿跡。
二、恐怖主義產生的原因
當今世界上存在的恐怖活動既有政治性的,也有非政治性的。恐怖活動作為人類衝突的一種形式,是社會各種矛盾的激烈反映,它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而複雜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根源。
(一)民族、宗教矛盾日益突出是誘發恐怖活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民族、宗教衝突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悠久曆史的問題。它們往往同曆史積怨、屬地劃分、教義相悖等問題糾纏在一起。在冷戰時期兩極格局的狀態下,東西方之間的對抗掩蓋了各國、各地區的這些內在矛盾。冷戰結束後,原先被壓抑的民族、宗教矛盾紛紛釋放出來。從冷戰後的恐怖活動事件來看,民族、宗教型的恐怖活動占了相當比重且造成了較為嚴懲的後果,1999年震驚世界的科索沃危機和車臣戰爭均是由當地分離主義、極端勢力挑起的。
由民族、宗教矛盾引發的恐怖活動之所以如此泛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處於少數地位的民族或宗教群體認為受到了本國政府或是多數群體的不公正對待甚至壓迫。當然也有一些民族、宗教派別,他們本來就不能與其他民族、宗教派別和平相處,而主張進行“聖戰”。他們往往利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趁機大力宣傳自己的主張,想象出一個比現實社會更加完美的“虛擬世界”,打著“民族解放”、“民族自立”、“民族自決”等口號,不顧曆史與現實,不尊重其他大多數同族人的意願,隻是糾集一小部分極端分子宣傳鼓動、製造事端,硬是要把本民族從一個國家內分離出去,建立一個所謂的“獨立王國”,以此來贏得更多的支持者。
目前,宗教和民族類型的恐怖主義活動在全球為數眾多,較為典型的有西班牙巴斯克人的“埃塔”,斯裏蘭卡泰米爾“猛虎”,俄羅斯的車臣民族分離分子,英國的“愛爾蘭共和軍”,土耳其亞美尼亞人的“秘密軍”,巴勒斯坦人的“哈馬斯”,中東地區的遜尼派穆斯林“兄弟會”,法國的“科西嘉民族解放陣線”,以及什葉派穆斯林的“伊斯蘭聖戰者”組織等等。由於這些組織有明確的目標和行動綱領,有狂熱的獻身精神,有嚴密的組織和實施暴力的手段,因此它們所進行的恐怖活動危害特別大。
(二)貧富懸殊、社會分配不公、政治腐敗是滋生恐怖活動的社會溫床
從根本上說,恐怖活動是一定範圍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與世界範圍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惡性腫瘤。
貧富懸殊、社會的分配不公和政治腐敗是導致人們心理失衡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恐怖分子鋌而走險的三大社會原因。從近年來的恐怖大案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恐怖事件是發生在那些經濟貧困、動亂不止、政治腐敗的國家,且恐怖分子大都是年輕人。社會分配不公,是對社會上大多數人勞動成果的泯滅,政治腐敗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的前提,這些情況除了使人感到心理不平衡外,也容易令人感到相對貧困。窮則思變,為了擺脫苦難,尋求平衡,一些激進分子由此走上了與現實抗爭的恐怖之路。據調查分析,2000年菲律賓發生的綁架事件、斐濟與所羅門群島發生的政變事件,其背後都存在這種因素。另外,一些出身於經濟發達國家的青年,出於對社會不公、政府腐敗等醜惡現象的不滿或是由於精神空虛,為了逃避現實、引起社會注意及發泄怨恨等,也加入到了恐怖主義行列之中。
(三)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高科技知識的普及為恐怖主義分子提供了便利條件
9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發展,恐怖分子的作案工具、手段和目標也在變化。很多恐怖組織都擁有自己的炸彈專家、爆破專家、破譯專家、解密專家以及電子對抗、計算機網絡等各個方麵的專家,使得當今的恐怖活動更具隱蔽性和危害性。一些高技術人才加入恐怖集團,使得恐怖活動進一步向智能化、高科技化方向發展。
1995年發生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表明,有些恐怖組織已經擁有了製造生化武器的能力。新科技革命的發展與普及為恐怖分子的偽裝提供了便利條件。因為正是這些知識和技術,使得他們不僅能輕而易舉地偽造護照、身份證、信譽卡等假證件,甚至連自己的容貌、體態都可以整容、“改版”。現代化的交通、通訊又為恐怖分子快速行動、作案後迅速脫身、異地遠程操縱指揮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四)社會進步與社會規範的相對失調,導致一些新型恐怖活動不斷出現
20世紀,人類在科技發明、物質生產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道德、法製建設等社會規範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從全局來看,二者相對失調,其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些國家、地區或是某些群體中,這種失調能導致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並可能導致某些極端行為,包括恐怖行為。社會進步與社會規範的相對失調所產生的一種後果是,人的道德水準相對降低,責任心減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失準。麵對日益增長的社會物質財富,一些人因此陷入了極為嚴重的“精神貧窮”狀態。在高技術、高頻率、高機械化以及在長期的壓抑、厭倦、緊張的心理症狀作用下,一些人因此產生了孤立、自私的自閉傾向,在這些人心目中已無任何信仰可言。這種情況在人類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就有可能導致網絡恐怖活動的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