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天起,就進入了發展的自然曆程。從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而後到老年,直到死亡,這是人生的必然規律。
世界衛生組織對老、中、青年齡界限的新劃分是:
青年人39歲以下
中年人40歲至59歲
年輕的老年人60歲至74歲
老年人75歲至89歲
長壽老年人90歲以上
人們習慣把人的一生劃為4個階段,即少年(包括嬰幼時期)、青年、壯年(即中年)和老年。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增加。20世紀初,世界上活到70歲以上的老人還寥寥無幾。但現在,活到這個年齡的人已比比皆是。根據這個現實,世界上不少科學家提出,應將人的一生分成5個甚至6個、7個階段,但比較一致的意見還是分成4個階段,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科學地反映了人類本身生長發展的規律。
1.人到中年的“預定時刻表”知道嗎?
40歲男人是早秋的風,蘊涵著夏的熱烈、秋的溫涼、稻穀的沉實、菊花的芬芳。
40歲男人是個牽線木偶,無論孩子、老婆、爹媽哪個人牽自己一下,都得在台前盡心盡力舞動一番。
40歲男人理想生活狀態是事業有成,妻子賢良,兒女聰慧,父母健壯。
40歲男人的生命正處於巔峰狀態,人生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可令人感傷的是再向前邁一步,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40歲男人看招聘廣告最刺眼的就是“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因為,這使他有自己已成明日黃花之感。
40歲男人有一種搭乘最後一班車的緊迫感,再不抓緊點兒,就什麼事都不趕趟兒了。
人到中年,組織器官發育完成、身心發展達到成熟,人體對內外環境的反應也基本定型,一般都具有應付繁重負荷的身心素質條件。但緩慢發展的生理變化,會驀然感到“力不從心”或“身心憔悴”、“積勞成疾”。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人的一生都在發育,都在變化,“人生旅途”中的各個階段都存在著關鍵期。例如,生理器官“與生俱來”,但要到十二三歲才會來初潮(女性)和遺精(男性),才會出現第二性征。25歲左右生殖功能又從頂峰開始下跌,表明存在著“潛在的衰老”。45歲左右(女性)或50歲左右(男性)又會出現更年期。69歲左右是疾病危險期,等等。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過生、長、壯、老、死,誰也逃不了這一規律。到什麼年齡就會出現什麼特征。專家研究發現:人體內存在著一張“預定時刻表”。由它指揮著人體的發育,使之呈階段性進展,表現出各種人生關鍵期。形象地說,人體內有“生物鍾”。它支配著人的生命活動。它的運轉正常使人體充分顯示出生命本色。
據醫學資料統計:從40歲後人的各項生理機能素質以每年0.75%~1%的速度下降。如心肌的重量以平均每年1~1.5克的速度增加,心肌傳導組織老化,心髒的代謝能力逐漸下降。
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人群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在一些地區的40歲以下腦中風患者比5年前增長了6倍;而腫瘤高發年齡已經由50~60歲提前到40歲,其中,胃癌、食道癌等城市高發病症的發病年齡已提前到35歲。
然而,中年人的保健意識卻嚴重滯後。據1999年衛生部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35~40歲年齡段人群中對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最低,健康意識最為淡薄。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另有報導透露:許多人一生用於健康的花費,其80%都是用在了生命的最後兩年。不少中年人因過重的工作、生活負擔加之各種精神的壓力,形成了惡性循環,結果非但健康沒有得到“儲蓄”反而被屢屢“透支”,最終健康庫的空虛導致了其英年早逝的悲劇。
可見,人到中年,如何控製疾病危險因素已成為我們民族生命工程的突出問題。
專家呼籲:為了健康,40歲後每年應主動檢查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或這些疾病的隱患。我國一位心腦血管專家曾呼籲中年人奮鬥事業可流汗不可流血,要奉獻智慧而不要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