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病時才知道養生,到老時才開始養生,管用嗎?俗話說:“臨渴挖井、臨戰鑄兵”,猶如望梅止渴,卻於渴無補。為此,要大聲呼籲,為了您的健康與長壽,請善待您的飲食生活,一日三餐的飲食對健康至關重要,切莫輕視。
9.為啥早餐要提倡吃飽吃好?
國人向來不重視早餐。有則吃,無也罷,更別說早餐的質量了,往往有些人不吃早餐,而且不吃早餐的人不在少數。我曾對社區左鄰右舍作過小範圍內的調查訪問。詢問他們吃早餐的情況,結果十有七八“馬虎地吃”。有剩菜剩飯則將剩飯燒煮成泡飯,沒有剩菜就醬瓜乳腐之類就泡飯,沒有隔夜剩飯幹脆不吃早飯。上班族,時間來得及就買油條、大餅、鍋貼之類早餐,沒時間幹脆不吃早餐。經濟寬裕的訂瓶牛奶,沒有就不吃,這種對早餐的“漠視”態度,實際上是健康的一大敵人。這與西方洋人對早餐的重視相比,真有天壤之別,難怪國人個矮體弱,洋人身高體壯,難怪中國足球始終衝不出亞洲,這難道與早餐的質量沒關係嗎?
為了民族的強盛,為了您和您的子孫後代的健康,請善待您的早餐。首先,從思想上提高早餐的“政治”地位,充分保證早餐的飲食質量。沒有雞蛋,必須有牛奶,反之亦然。這是保證一個人上午工作時精力充沛的物質基礎,營養專家忠告:“一袋牛奶它能振興一個民族”,很多外國人身材高大,體態健康原因何在?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們牛奶喝得多。最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多喝了奶則身體增高且體質健康。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時是“小日本”,民間有順口溜:“東洋矮子三尺長,殺人放火是狗強盜”。然而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日本矮子身高增加了,同齡中小學生,日本兒童身高超過中國北京孩子,更不要說比南方的如浙江的、廣東的、福建的兒童高得多,為什麼呢?很清楚,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戰敗後由美國援助,生活習慣受美國的影響,日本政府推行美國的膳食模式即推行美國人喝牛奶吃麵包的生活習俗,規定每天中午給中小學生免費供應麵包和一袋牛奶當主食,就這麼簡單,就這麼一小袋牛奶,日本人由此一代比一代身體增高,現在身高超過了中國人,日本有句“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口號,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這是國人民間的俗語。早餐之所以要吃飽,因為它是決定著人體活動的能量來源。可是,有些國人卻認為早上吃得好,喜歡吃高、精、細的食品,諸如:牛奶、麥乳精、巧克力、雞蛋糕、高檔餅幹等。一杯牛奶、幾片餅幹半饑不飽,卻自稱是理想的營養早餐。然而,時間一長,反而體弱多病,道理何在呢?我們說,牛奶、麥乳精之類固然是高蛋白食品,蛋糕與高檔餅幹營養也豐富,問題是在吃得半饑不飽上,同時也因少吃穀類澱粉食品。這是因為人在勞動、工作及學習運動時,需要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人體別的器官可以利用糖類、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供給發熱,可是腦子所需要熱量隻能靠葡萄糖一種。然而,葡萄糖的主要來源是穀類澱粉食品。後是由穀物中的澱粉通過人體中的酶轉化而成的。牛奶、麥乳精等乳品飲料,雖然也有糖分含量轉化成最終的物質即葡萄糖,然而它遠不如穀物食品豐富。那些片麵信仰高蛋白食品的人們,不肯多吃點澱粉類食品,恰恰忽略了這一點,他們不知道高、精、細食品缺乏易於消化吸收的大米、麥類、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和魚、肉、蛋類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進食的種類單調,造成人體某些營養不全。要清楚世界上沒有一種食物是全能的,如果靠吃少數幾種食物就可獲得人體全部營養物質,那是不可能的,隻有什麼都吃,吃得越雜對身體越有益。特別是麵對某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的短缺這樣的狀況,即使天天喝牛奶、麥乳精等高檔食品,攝入蛋白質的總量是充足的,但是仍不能發揮其營養的生理作用,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俗語:“吃煞不胖”的原因之一。更何況人腦的熱量需要葡萄糖,也就是要求從澱粉類食品中汲取養料,所以,我們應當提倡早餐多吃含澱粉高的食品,我們中國人曆來都是以穀類食品為主食的民族,南方地區以大米、小麥麵粉等為主糧,北方地區則以麵食、玉米、高粱等為主糧。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靠穀物作主食,從營養角度來分析,穀類食品的營養也不夠全麵,穀類蛋白質的含量一般為8%~10%。缺乏賴氨酸和蛋氨酸這兩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因此,早餐的配食提倡飲牛奶和吃雞蛋,補充人體因吃穀類植物性食品為主,某些氨基酸攝入不足的狀況,此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決不就意味著隻吃了牛奶或雞蛋就夠了,就可以半饑不飽了。這是一種誤區,必須糾正。據營養專家研究:正常人早上空腹血糖水平是80~100毫克葡萄糖/100毫升血液,(4.4~5.5)若不吃早餐或早餐半饑不飽,隨著勞動或學習的進行,血糖不斷消耗,於是,血糖水平不斷下降,當血糖水平降低到60~70毫克葡萄糖/100毫升血液時(3.3~3.9)就有饑餓感,並發生倦怠和虛弱的感覺。當血糖水平低於45克葡萄糖/100毫升血液時(2.5)會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影響了中樞神經的功能,就難以堅持勞動和學習工作了。長期的低血糖,腦會變得遲鈍,這是因為人的大腦皮層裏的神經元約有100億~150億個,平均每個神經元接受數千種不同的信息,人的感知,是神經係統對體內外信息的輸入;記憶,則是腦內信息的存儲;思維,就是腦對信息的檢索與編碼。由於人的大腦神經元需要煩瑣的工作,它的活動要消耗大量熱量,如果養料不能充足供給腦的需要,就會使腦循環吸收發生障礙,組織器官處於“饑餓”與“疲憊”的機能不良狀態,甚至發生疾病和損害。因此,要向那些經常不肯吃早餐或偏食高、精、細食品,而長期處於早餐半饑不飽的人進一言:勸君早餐要吃飽。
其次,要給早餐以“細嚼慢咽”的時間。對上班族一麵趕路怕遲到邊走邊吃早餐說不!這種急匆匆吃早餐對健康有害無益,必須糾正。一頓早餐,應在安靜的氛圍下,悠悠然充分發揮舌頭的品嚐功能,舌頭未檢閱就進入食道是不符合養生的。這之前還要喝半杯至一杯冷開水,以潤滑腸道,促進體內細胞的新陳代謝,同時,也是使血液循環暢通,對健康有益。尤其不能忽視,早餐的食物要幹稀搭配,隻吃幹的,喉嚨就要“發火”,得罪不起。早餐過後,吃上一兩個水果。日本人說過,早上吃水果是“金”,豈能平白放過這含金量甚高的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