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老年飲食營養中的弊病與對策——迫切關注老年養生中的新問題(1 / 3)

49.食物營養是怎樣被人體吸收的?

醫學上把食物在消化道內進行分解的過程稱之為“消化”;把食物經過分解後透過消化壁進入血液中的過程稱之為“吸收”。

由此可見,消化和吸收的過程是人體攝取食物後,吸收其精華、排泄其糟粕的複雜生理過程。

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一般是依靠下麵兩種方式來完成的。

其一,通過消化器官的運動,把大塊的食物磨碎變成為食糜團,醫學上把它叫做“機械性消化”。

其二,通過消化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和消化酶的作用,把進入口腔、經過咀嚼的食物進行化學分解,醫學上把它叫做“化學性消化”。

這兩種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的,缺一不可。因為,機械性消化可使食物與消化液、消化酶得到充分的混合,以便進行化學性消化,所以,有人把機械性消化比作建造房屋的基石,這的確是有道理的。

對於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兩種消化方式是互相協調、互相促進的。在機械性消化的基礎上,再經過化學性消化,把營養物質吸收,把廢料排出體外。人體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都是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排泄的生理過程,從而使人生長、發育、成長、衰老,最終死亡。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50.食物在體內代謝的內幕知道嗎?

人體每天從外界攝取食物,無論是動物性食物還是植物性食物,自進入口腔開始,就進行一係列的物理和化學處理,然後,再經過食道到胃、小腸、大腸。

食物通過胃、腸加工後,其中的各種營養素,絕大部分被小腸吸收,這些營養素又通過血液循環帶到全身各個部位,變成人體組織的一部分,從而供給人體組織細胞的生長、發育,並且同時貯存了營養所提供的熱量,這種複雜的生理變化,醫學上稱之為“同化作用”。

在同化作用的同時,構成身體的一部分物質也不斷地進行著氧化分解,其結果,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種活動,最後,把分解的產生物排出體外,醫學上把這種生理變化稱之為“異化作用”。

“異化作用”的結果是釋放熱量,“同化作用”則在進行營養物質的貯存、利用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基礎——熱量,正是由異化作用所提供的。因此,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這兩個方麵,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聯係,也相互為用,它們組成為人體的一個新舊更迭的過程,醫學上稱之為“新陳代謝”。

人體生命的存在,也就是體內新陳代謝不斷地,時時刻刻地進行的結果。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隨之結束。

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既有物質的變化,又有熱量的轉換。醫學上把物質的變化稱之為“物質代謝”,把熱量的轉換稱之為“能量代謝”。

物質代謝

①蛋白質的代謝

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過消化變成各種氨基酸,被吸收到體內,在各種組織細胞內又重新合成為人體所特有的蛋白質。然而,體內原來的蛋白質,如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有的就分解供給熱量,分解後的產物就隨尿液排出體外。科學實驗證明:人體血漿裏的蛋白質,大約每十天就要有一半進行更新。人體要能夠保證自身的蛋白質新舊更換正常進行,那麼,對於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量必須足夠。

②糖的代謝

食物中所含的糖,主要是以澱粉的形式存在的。澱粉經過酶的作用,變成葡萄糖,被吸收到體內後,才分解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熱量,供給人體從事各種活動。當大量的食物經過消化,轉化為葡萄糖後,陸續被吸收,這時候血液中含糖量就會顯著增加。然而,人體血糖的含量是有一定比例的,血液中過剩的葡萄糖就由肝髒來處理,肝髒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轉變為糖原,暫時儲存起來。如果經過上述處理,仍然有剩餘,這部分葡萄糖就在細胞內轉變為脂肪,因此,有的人盡管沒有攝入很多的含脂肪多的食物,仍然出現肥胖的現象,也就是攝入的糖過剩造成的。

③脂肪代謝

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酶的分解作用下,變成脂肪酸和甘油才能被人體吸收,合成人體脂肪。人體脂肪的重量,根據人的胖瘦不同而差別很大,正常成人的體內脂肪,約占體重的20%。脂肪主要儲存在皮下和腸係膜等處。當身體需要熱量時,儲存的脂肪就被及時動用,運輸到組織中進行氧化分解,供給細胞需要。

④水的代謝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成分。新生兒體內水分約占體重的75%~80%;成年男人體內所含的水占體重的60%左右;成年女人體內所含的水占體重的50%左右。在患有某些疾病時,體內水分的含量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高熱、腹瀉的病人,由於發熱出汗或腹瀉,會喪失很多的水分,所以,體內的水分含量也會相對減少,表現出尿少、尿黃等症狀。又如,一個腎髒有病的人,由於小便排泄不正常,體內水分會相對增加,所以出現水腫。

人體內的水分,主要來自食物和飲料。其次是由體內的物質氧化所產生的。水在體內的作用很大,它是體內物質進行化學反應的良好媒介,是必不可少的介質。

水分的散發,也就是人體出汗,可以調節人體的體溫。

水作為血漿的主要成分,可以把各種營養物質帶給人體組織,並將毒素或廢物帶到腎髒,通過小便排出。

綜上所述,如果一個連水都不想喝的病人,或者因某種原因得不到水的人,那麼,其生命也就會隨之失去了。

⑤無機鹽的代謝

人體內的各種無機鹽、磷酸鹽、氯化物、碳酸氫鹽、硫酸鹽、碘化物、氟化物等,這些鹽中含有的主要元素是鉀、鈉、鈣、鎂、鐵、銅、鋅、錳、鉬、鈷等。人體所需要的無機元素,主要由食物和調味品中供給。

攝入體內的各種無機鹽,有著許多作用;它們參加有機化合物分子的組成,作為組織細胞的結構物質成分。

它們溶解在體液裏,參與維持體液的滲透壓、酸堿度、維持組織細胞的興奮性。

它們沉澱為固體無機鹽,加強骨頭、牙齒的硬度。

⑥維生素的代謝

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是,維生素卻是維持身體正常生長、發育、繁殖不可缺乏的有機化合物。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大多數維生素是構成輔酶的成分,缺少了它,體內的代謝調節就要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供給不足,會出現代謝障礙性疾病,醫學上稱之為“維生素缺乏症”,例如:腳氣病。反之,如果長期過量地攝取某些脂溶性維生素,常常會導致中毒的發生,醫學上稱之為“維生素過多症”。

⑦能量代謝

所謂的能量代謝,它是在物質代謝的基礎上,人體內能量(熱量)的產生和能量在體內的轉化,以及能量的消耗過程,這個過程是與物質代謝緊密聯係、同時進行的。蛋白質、糖類及脂肪在體內的氧化是人體能量的根本來源。氧化所釋放的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種工作和運動。

那麼,能量的衡量單位,各種營養物質的能量釋放情況,各種狀態下能量的消耗及補充問題又是怎樣的呢?

①熱量價及表示單位

每1克物質氧化所產生的熱量就叫做該物質的“熱量價”。熱量價的單位是“千卡”(1千卡的含義就是使1公斤水升高1攝氏度的所需的熱量)。

②蛋白質、脂肪、糖的熱量價

蛋白質是4.1千卡/克,脂肪是9.3千卡/克,糖是4.2千卡/克。

我國一般工作人員,一天所需的熱量,按體重60公斤計算,大約為2400~2500千卡。但是,各種年齡與各種不同勞動的人,每天所需要的熱量是不相同的。

③基礎代謝

所謂的“基礎代謝”是指人在清醒、靜臥、空腹和室內溫度在20攝氏度的條件下,身體所產生的能量。其實,這時候的能量僅僅能夠維持心髒搏動、肺髒呼吸、最低限度的大腦活動及肌肉的代謝水平。這時的能量代謝,因年齡、性別、身高、體重不同或疾病而有差異。例如:正常成年男人,一晝夜所消耗的能量大約為1000千卡;然而,一個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一晝夜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正常人的1~2倍。

④人體內物質、能量的消耗和補充

人體一晝夜所消耗的能量均高於基礎代謝率。具體高出多少,主要由體力活動的輕、重來決定。因此,要適應身體消耗的能量,健康地成長,必須根據不同的勞動強度,從各種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物質。此外,因為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分,又不能由脂肪、糖類在體內轉化而成,所以,對於蛋白質的攝取,在我們每天的食物中都不能缺少。

51.食物被消化的途徑知道嗎?

《三國演義》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麼,食物過的“五關”遇的“六將”又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人們一日三餐吃進的食物,包括糧食、蔬菜、肉、禽、蛋、魚和水果等種類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絕大部分不容易簡單地被人體吸收,需要經過一係列的消化過程,食物才能變成單一的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我們把食物通過的消化器官比作“五關”,把消化食物的組織和液汁比作“六將”,食物通過這“五關”、“六將”將與它們進行“交手戰”與“化學戰”,這樣才能順服地變成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五關”是: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

“六將”是:牙齒、唾液、胃腺、胰液、膽汁、腸液。

別看“五關”、“六將”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體內,但是,完全知其食物消化途徑內幕的,為數並不多。

消化係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全長8~10米左右。

消化腺分為兩類。一類是位於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髒、胰腺。它們通過導管,也就是與消化道連接的管子,開口於消化道。它們是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消化道內。另一類是消化道壁內的小腺體,它們直接開口於消化道,如胃腺、腸腺。兩類消化腺都承擔著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在上述器官與腺體的作用下,食物經過機械性消化與化學性消化兩個過程,才能變成人體能夠吸收利用的營養素。無論什麼食物,動物性也好,植物性也好,經過消化道的加工與吸收,就變成了人體的組成部分。魯迅先生曾幽默地說:“人吃狗肉不會變成狗,而是讓狗肉變成對人體有用的營養。”他還把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為英雄,因為,隻有具有英雄氣概的人,才敢於把那種“橫行霸道”樣子可怕的水生動物吃進嘴裏,使人類的食譜中增添了一道美味佳肴。

口腔內的咀嚼肌帶動著兩排牙齒,在舌頭的攪拌下,把食物撕裂、切割、研磨成碎塊,然後被唾液消化。口腔裏消化的主要是澱粉,所以,人們都有越嚼越甜的體會。“細嚼慢咽”不僅有助於充分發揮口腔內機械性消化與化學性消化的功能,而且近年來,專家發現“細嚼慢咽”還有預防癌症的作用,應當加以提倡。但是,有些人喜歡“狼吞虎咽”,吃起東西來好像鴻門宴上的樊噲。這個“狗屠”出身的將軍看來是不懂得人體消化常識的。

(1)口腔

人的消化過程是從口腔開始的。口腔裏有牙、舌、唾液腺。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又互相協調配合。所以,口腔應視為進行食物消化的“前哨”。

牙齒有切斷和磨碎食物的作用。據有關資料記載:門齒在咬切食物時,可產生14~36公斤的力量,臼齒可產生64~72公斤的力量。進入口腔的食物,隻有經過牙齒的仔細咀嚼後,才便於胃、腸的消化,否則,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胃、腸的疾病。此外,食物在口腔內咀嚼時,還能反射性地引起許多消化腺如唾液腺、胃腺、胰腺等的分泌活動,有利於化學性消化。

舌有攪拌食物、辨別味道、吞咽的作用,有人將舌比作攪拌機、辨味器是有道理的。

唾液腺分泌唾液而濕潤食物。唾液是無味無色接近中性的液體。正常成人,每天分泌的唾液達1000~1500毫升。唾液中含有許多血漿中存在的物質,有機物類有:黏液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等。無機物類有:鈉、鉀、鈣、硫氰酸鹽、氯、氨等。

此外,唾液中還含有澱粉酶。唾液的黏稠度往往決定於所吃食物的性質及刺激口腔的強度,因而當吃粗糙、幹脆食物時,唾液就比較稀薄,當吃柔軟、水分多的食物時,唾液就比較黏稠。如果吃酸味重的梅子時,唾液就變得特別多,所以,民諺中說“畫梅解渴”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唾液除了濕潤食物便於吞咽外,它所含的澱粉酶能起到消化澱粉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麥芽糖,所以,當你細細咀嚼大米飯、饅頭的時候,會感到越嚼越香、越甜。

(2)咽

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叉路口,呈漏鬥形,長約12公分。食物在口腔中形成食糜團後,由咽到食道上端,通常所需要的時間僅為0.1秒左右。咽部被看做是食物由口腔通往食道的要塞。

(3)食道

食道又稱食管,它是窄扁的管子,長約有25~30公分,食道的上端接咽的下口,下端接胃的賁門。食道和咽是食物由口腔到胃的通道。但是,食物要到胃,還得依靠食道肌肉有順序的收縮,也就是常說的蠕動後才能實現。

(4)胃

胃位於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狀,上口,也就是賁門,接食管下口,也就是幽門,接十二指腸。

成人的胃能容納三公斤水或三公斤食物。胃的內表麵是一層黏膜,有分泌的作用。

胃底和胃體的黏膜中有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及鹽酸,通常說的胃液就是這裏分泌出來的。胃液是一種無色而呈酸性的液體,成人每天分泌的胃液量約為1500~2500毫升。此外,胃液中還有鈉、鉀等無機物和黏液蛋白、多種消化酶等有機物。

那麼,胃酸與胃蛋白酶有什麼作用呢?

①胃酸

我們通常所說的胃酸,實際上就是指鹽酸。胃液的鹽酸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解離的,稱為遊離酸。另一種是與蛋白質結合的鹽酸蛋白鹽,稱為結合酸。

在胃液中,鹽酸絕大部分是遊離的。所以,當我們有時反酸時,嘴裏就有酸味。胃液中鹽酸的作用,主要是激活胃蛋白酶源,供給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環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質改變性質,易於消化。此外,鹽酸還具有殺菌作用,還可以促進胰腺和膽汁的分泌。當胃患有某些疾病時,可表現為胃酸分泌過多、過少,甚至完全缺乏。例如: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常是胃酸過多。然而,患胃癌或惡性貧血時,胃酸則缺乏。

②胃蛋白酶

胃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其中的胃蛋白酶是消化中至關重要的酶。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但是,胃蛋白酶隻有在酸性較強的條件下才有作用。所以,對於缺乏胃酸的惡性貧血病人和胃癌病人,胃蛋白酶分泌的量就微不足道了。

胃內的食物要停留很久,糖類與蛋白質需3~4小時,脂肪需5小時才能得到充分消化,然後經幽門排入腸腔。人類胃的容量也因人而異,身體孱弱的人胃像一個落垂的長袋子,容量較小。身體強壯的人胃橫臥如槽,容量也大得多。俗話說:“能吃才能幹”,趙國的老將軍廉頗在花甲之年尚能“一飯鬥米、肉十斤”,盡管古代的斤比現代的輕,但是,由此也可看出廉頗的食量也確實驚人。不過,一般人最好不要吃得太多,因為,吃得過多,突然增加胃的負擔,來不及消化吸收,多吃的部分隻好白白地浪費掉,甚至引起急性胃擴張。這是一件要命的事,尤其是餓過了頭的人,看到食物就眼紅,吃起來不知饑飽,更容易發生意外,所以說“暴飲暴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孔子主張“不多食”,一般人常說:“飯吃八成飽能保健康”,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於老英雄廉頗,他平日也不吃那麼多,“一飯鬥米、肉十斤”是為了得到趙國的重新任用,賭著氣幹的。因此,趙使回稟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傾之三遺矢矣。”顯然是不服老的廉頗消化不了那麼多的飯與肉。

(5)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雖然很短,約有十二個指頭並排起來那麼長,但是,對食物的消化來說卻至關重要。如果腸道有了毛病,長達八米的腸子切去幾尺是常有的事。但是,十二指腸卻是萬萬切不得的。因為,這裏是胰腺與膽總管的開口,切除了它,人體需要的三大營養素——糖類、脂肪與蛋白質的消化就無法進行了。

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重要的消化酶,如胰澱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蛋白酶與胰肽酶。前二者是消化糖類的;後二者是消化蛋白質的。

膽汁裏雖然沒有消化酶,但含有膽酸鹽類,可使脂肪乳化成乳糜微粒,並促使脂肪酶元成為有活性的脂肪酶,促進脂肪消化分解為可吸收的脂肪酸與甘油。

胰導管與膽總管末端會合後形成一個膨大的乳頭,使胰液與膽汁通過同一個口流進十二指腸。在此總開口下,由胃內流來的胃酸被堿性的胰液與膽汁中和,失去了腐蝕的能力。在此開口以上的十二指腸段,則因長期受酸性胃液的侵蝕,容易發生潰瘍,稱之為“十二指腸潰瘍”。它與胃底近幽門處的潰瘍一樣,是上消化道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6)大腸與小腸

大腸的腸管較粗,上接小腸的部分稱為盲腸,末端為直腸,開口於肛門。大腸全長約1.5米。大腸本身沒有消化食物的作用,主要是吸收水分。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全長5~6米。小腸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如澱粉酶、麥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用以對糖類進行最後的消化;腸肽酶用以對蛋白質進行最後的消化;脂肪酶用以對脂肪進行最後的消化。這些酶類越近小腸上端分泌量越大,越近大腸處分泌量越小。換言之,小腸上端的消化力最強,吸收作用較差;小腸下端消化力較差了,但吸收能力最強。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絕大多數都在小腸吸收殆盡,到了大腸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吸收,隻能吸收水分與部分無機鹽了。

小腸依靠黏膜表麵上無數的絨毛來完成吸收能力。食物在小腸裏停留時間可長達3~8小時。因此,澱粉的最終分解產物葡萄糖、水溶性維生素及水分均被小腸絨毛吸收幹淨。而脂肪的最後分解產物脂肪酸經小腸壁上的毛細淋巴管吸收,甘油以遊離的形式經毛細血管吸收。最後均進入血液循環,由肝髒解毒後運往全身組織中去。

小腸雖然有強大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是,若食入不潔的食物或過食油膩,則易引起腸壁黏膜的炎症性充血與水腫,營養與水分不能繼續吸收,頻繁地排出水樣稀便,這就是腹瀉。

腹瀉能排出小腸內的有毒物質及病菌,也是一種保護性的生理反射,但是,次數太多,則會丟失大量營養、水分與無機鹽,造成嚴重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甚至危及生命。

老人與兒童小腸的抵抗力較差,更容易引起腹瀉,所以,更應當注意飲食衛生,切忌過食油膩不潔的食物。《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劉姥姥一進大觀園,在王熙鳳與鴛鴦捉弄下,多吃了許多油膩葷腥之物,又貪了幾杯果酒,結果腹瀉不止,醉臥在怡紅院寶玉的床上,這就是一個生動的腹瀉病例。

以上羅列食物消化的全過程,目的是想讓大家了解人體消化係統的作用,以便自覺地維護消化器官的功能,更好地講究食物營養。否則,某一消化器官出了問題,再好的營養食物也會變成廢渣滓,被排出人體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