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菜雜談:如何吃得更加健康
如何吃得更加健康?是現代人在飲食上經曆過形式主義和味道至上之後的又一個形而上學課題。西方人大多把該訴求投注到了對素食的追求和對卡路裏的執著上,而中國人,在忘而未卻的傳統和似是而非的宗教投射下,從養生中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養生在中國是全民運動,光是看看氣功大師、中醫大拿們的滋潤日子就知道這一行有多少擁躉了。人們在狂熱地索求養生知識,食療和養生的話題在飯局上的流行程度堪比星座,一些醫學專家成了電視明星,更多的冒牌“養生明星”混雜到成分本就複雜的養生領袖群體裏,在各大媒體宣揚自己的觀點。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養生本應是一種傳統上的歸宿,中國人受道家影響,又結合儒家與佛教信念,在年歲漸長心智穩定之後,以修行的智慧對待俗世生活,安養心神以求肉體康泰。但在現代中國,養生卻是實用主義趨勢下現實圖景的幾重分裂,一方麵我們無法擺脫對現代科技以及由此帶來的便捷生活的高度依賴,另一方麵卻希望最大程度地回歸小農社會。
追溯食物來源成為養生的一個流派。城市人開始羨慕農村人的好,恨不得能在農村裏攀到生產不同食物的親戚。一小夥城市人組織起來,跑到城市邊緣,尋求農民兄弟給自己養一頭吃正常食品的豬,或者結成互助小組,到養殖場專門指定安全的奶牛,供給幾個家庭牛奶。有院子的人開始種菜,沒院子的人在陽台上創造條件也開始種菜。在吃的這件事上,我們逐漸開始形成這樣一個邏輯,隻有我自己生產的東西才是可靠的,如果我自己生產不了,那麼我自己親眼看見的東西才是可靠的。
拋開陳詞濫調的食品安全問題不說,一個被科學驗證了的證據是,在自然和有機的土地條件裏種植出的蔬菜,黃酮水平會成倍增加。類黃酮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植物中的天然有機化合物,也是許多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防止血栓形成、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增強免疫、降低血管脆性、改善血液循環等作用。最新的科學研究證實,類黃酮可以有效預防癌症、心髒病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更重要的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類黃酮,必須從食物中獲取,來源是穀物、蔬菜、水果、果汁、茶葉等。這也正是有保障的有機蔬果,在商業包裝和概念利好之下價格昂貴,卻依然是條件允許時,人們消費的首要選擇。
如果說追求有機食品是科學意義下的養生,還有人的養生菜走的是純自然路線。中醫所呈現的書籍和具體理論其實是狹義上的,往往被泛以中國傳統文化,但其真正核心是在對“術”的研究上。不單是方法論,而是悟道,茶道、花道、飲食之道,中醫對人體的研究,合於時令和地域性,因此相信中醫的人,也會按照二十四節氣來養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