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關於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1 / 3)

研究者們把許多注意力放在對詩人的家世和出生地的考察上,連篇累牘的文章,觀點相左,爭論不休,難以得出確定的結論,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李白恐怕是唯一的一位。這是因為,環繞在李白家世和出生地問題上的迷霧太濃厚了,而現有的資料又不足以揭開這些迷霧。

關於自己的家世,李白說: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與韓荊州書》)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隴西是秦漢時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縣南)。唐時,李、崔、鄭、盧、王是所謂五大姓,而隴西是李姓郡望。唐人喜歡以郡望稱其姓氏,所以研究者一般隻承認隴西是李白的籍貫,與李白家世並無本質聯係。但也不盡然,因為李白同時又說他的祖先是“漢邊將”——西漢時號稱飛將軍的李廣,這又明明與他的身世有關了。李廣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所以李白自稱隴西,實際上也就指隴西郡成紀縣。

李廣距李白太遙遠了,說李廣是自己的祖先,也可能僅僅是因為郡望的關係而隨便拉扯上他。但是李白又說他是東晉安帝時據河西五郡的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這個材料出自李陽冰的《草堂集序》和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世為顯著……然自窮蟬玉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李《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範《新墓碑》)

李陽冰與李白同時,李白稱他為族叔。唐代宗寶應元年(762),陽冰在當塗縣(今屬安徽)作縣令,貧病交加、垂垂老矣的李白去投奔他,在病榻之上,李白將他的手稿付與,托其為自己編集作序(即《草堂集序》),關於自己身世的說法,應出自李白之口述。範傳正也是唐代人,年齒晚於李白五十歲左右。範傳正的父親範倫是李白的朋友,兩人有詩酬答(詩今不傳)。李白去世五十多年後,範傳正做宣、歙、池等州觀察使,尋訪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關於李白係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的說法,得之於李白之子伯禽的親筆手疏,也如同李白自述一般。可見以上兩個材料的可信程度都是不容置疑的。而涼武昭王九世孫一說,與李白自稱“隴西”又同出一源,並不矛盾。李暠正是西漢李廣之後。唐朝天子也是李暠之後;李白既自稱是李暠之後,則與唐天子為同宗。關於這一點,李白自己也不否認,他有許多與唐宗室贈答的詩,或稱從兄、族弟,或稱族叔、祖翁。然而問題的最大疑團也即在此。

唐開國皇帝李淵是李暠七世孫。李淵以下,是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按照輩分排下來,李白應是玄宗李隆基的族祖。唐玄宗時,曾下詔把李暠子孫“列入宗正寺,編入屬籍”,即皇家族譜,李白並非湮沒無聞之人,為什麼並沒有被編入屬籍?據詹、郭沫若考證,李白在與唐宗室詩文交往中,凡標題中表示的祖孫、叔侄、兄弟關係,以李暠九世孫為準予以核對,世代多不相符。多數情況下,是把自己輩分降低了,降低一輩、兩輩以至四輩,這說明李白自己對自己的身世也是自相矛盾、遊移不定的(見詹《李白詩論叢·李白家世考異》、郭沫若《關於李白·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所以郭老進一步得出結論,說“這分明是封建意識在作怪。所謂李暠九世孫之說,看來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門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