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鴻亮 “雲”上繪天下(1 / 3)

關鴻亮 “雲”上繪天下

專題

作者:張惠清

關鴻亮笑得最開心的時候,是回憶起那段看候鳥翩翩起舞的歲月。

那時,畢業於武漢大學環境科學係的他剛剛赴日,在東京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讀碩士,透過望遠鏡觀察候鳥行為,研究鳥類保護。

為了能更精準掌握鳥類遷徙信息,他將鳥類身上裝發報機的定位信息和衛星遙感技術結合起來,利用衛星、GPS、GIS技術做鳥類的調查研究。

這項“研究”,也把他帶上了今天所從事的地理信息產業之路。

“在‘雲’時代,我們要做地圖領域的圖書館。”如今已是北京天下圖董事長的關鴻亮道出了醞釀已久的夢想,“目前天下圖的服務主要針對企業和特定行業領域,我們現在正積極向大眾應用領域進軍,讓這個‘圖書館’為更多百姓服務。”

今年46歲的關鴻亮身板筆挺,陽剛中透著儒雅。正是這位低調的“千人計劃”專家,在風起雲湧的地理信息競爭戰中,帶領著“天下圖”破冰前進,挺立大數據時代的潮頭,創下了一個個國內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飛鳥承載的理想

時光穿梭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日本。

關鴻亮是湖北仙桃人。早在武漢大學就讀時,他學的是環境科學,1992年畢業後進入北京市化工局工作。四年後,他被公派到日本學習交流,然後考取東京大學從事應用遙感技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在日本學習期間,關鴻亮習慣遠望。那時的他,經常享受在美麗鄉間拿著望遠鏡觀察鳥兒的行為,以及研究鳥類的保護。然而鳥類的遷徙途徑動輒上千公裏,有些地方人類無法利用交通手段到達。在導師的指導下,關鴻亮通過給鶴的身上裝上發報機,以此記錄定位信息,並和衛星遙感技術結合起來研究。從此,地理信息行業的大門向他緩緩打開。

畢業後,關鴻亮順利就職於日本最大的一家環境評價公司,與同事經常穿梭於崇山峻嶺之間,手持望遠鏡、記錄儀,記錄鳥類的行為活動。早期,該公司聘請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根據數據人為地將保護區畫出來,缺乏客觀性。而思維敏捷的關鴻亮卻發明了一整套統計技術,將地理信息數據和鳥類的行為數據結合,客觀地繪製出核心保護區。這項技術也被該公司沿用至今。

2003年,關鴻亮進入日本第一大地理信息企業,日本博思科公司,擔任GIS先進技術研發部科長。一年以後,隨著公司的業務拓展到了中國,他來到北京,擔任博思科中國分公司總經理。

“當時,中國在地理信息領域的機會很多,但國內的地圖數據是對外保密的,所以就注定了地理信息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業務很難開展。而且,日本文化相對保守,即使我是中國分公司總經理,很多分析判斷也要服從總部的安排,不能隨機應變。這也是我後來決定自主創業的主要原因。”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2006年,關鴻亮從日本博思科公司(中國)總經理的位置上辭職,一舉創辦北京天下圖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從此開始了嶄新的創業人生。

關鴻亮回憶,“當時國內做地理信息服務的企業有不少,但都很分散,專做航拍、製作、應用的某一個環節,缺少全產業鏈。”他深刻意識到,全產業鏈必定是大勢所趨,否則根本無法為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這種理念讓天下圖在創建之初就擁有了穩固的根基和開闊的視野。

當時,國內航空、衛星影像數據加工能力較差,關鴻亮果斷引進了當時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海量影像數據加工係統——像素工廠。憑借這個國內第一的“武器”,天下圖的數據加工能力迅速占有國內數據自動處理市場50%以上的份額,業務覆蓋範圍還擴展到了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別人的技術畢竟沒有主動權。關鴻亮與他的團隊開始加快三維建模、GIS、無人機等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讓“全產業鏈”理念有了牢固的技術支撐。2011年,國家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無人機監測站落戶天下圖,次年就獲得了監測站單位考核第一。這背後的強力支撐就是他們自主研製的全新一代地理信息應急監測車,它能在災害地區基礎通訊被破壞情況下從航拍到傳回影像的反應時間由4天提速到12小時以內。如今,這些技術和設備在國土、電力、水利、能源、應急救災等領域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