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兒童早期教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2 / 3)

5.學習能力發展的階段性

一般來說,寶寶學習能力最初的發展是從感覺運動階段開始,然後向知覺和知覺動作統合階段演進,再進入語言文字符號運用階段,最後達到邏輯思維和推理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著它的能力發展目標,父母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和能力目標測試了解自己寶寶學習能力發展的情況。

學習能力是可以訓練的,訓練寶寶的學習潛能,要以寶寶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為出發點。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寶寶學習能力最早的觀察者和判斷者,對寶寶最了解,最能發揮寶寶的優點,彌補寶寶的不足。因此,父母在訓練寶寶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濤濤的爸爸是個電子工程師,每當孩子問到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他就老老實實地回答說:“這個爸爸也不知道。”於是兩個人就一起翻閱資料,或者去圖書館尋找答案。用這種方式,爸爸培養了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孩子樂於探究和排斥似是而非的知識。

6.你的寶寶在哪個方麵具有優勢

有的寶寶很小就表現出很優異的能力,而有的則是大器晚成。了解了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性,父母就不應該過於苛求寶寶了,要以寬容之心對待他發展中的暫時性遲緩。

兒童的學習能力也是各有不同,樂樂擅長做手工,對看到的圖形過目不忘,屬於“視覺型”兒童。小果果能說會道,聽過的事情就會記得很牢,屬於“聽覺性”。果果的哥哥從小動作能力特別強,屬於“運動型”寶寶。這些所謂的類型主要是指寶寶在某一方麵的能力發展具有相對的優勢,但並不是完全絕對的。

7.閱讀的樂趣

有的家長雖然工作忙碌一些,但還是把晚上和周末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孩子們身上。晚上的閱讀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親子時光,大家圍坐一圈,芊芊會自動選一本自己喜愛的圖書交給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就有聲有色地給芊芊讀這些有趣的故事。幾年下來,芊芊養成了閱讀的愛好,每當一家人組織外出旅遊時,芊芊總要帶上一些圖書作為閑暇時的自娛活動。

在閱讀這件事上,並沒有刻意要求每個孩子都達到同樣的標準,而是普遍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讓孩子們更多的體驗到讀書的樂趣。不是為了讓孩子能識多少個字,才去讀書。事實正好相反,當孩子們嚐到了閱讀的快樂,自己就願意去練習識字了。

8.輕鬆、快樂勝過“認真閱讀”

銘銘是個男孩,快2歲了,由於老人帶的時間比較多,所以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現在給他講故事,和他玩遊戲,他都不會超過5分鍾的熱度,對其他什麼事情也都不會靜下心來做。爸媽一直在為如何讓銘銘盡快養成閱讀的習慣而操心。

孩子真的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大前提是讓他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挑選一些情節簡單的故事講給他聽,也可以隨口給他編故事。拿本書跟他玩遊戲可能比“認真閱讀”還要好。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適當地安靜下來,注意孩子專注能力的培養,當孩子對閱讀稍有興趣時,要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

孩子天性好奇,靜不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不妨試試以欣賞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你的孩子,換個角度,我們看到的便是孩子的優勢,他對什麼都好奇,探索外部世界的熱情很高,將來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這麼一來,自然就不會再擔心,而孩子和爸媽都感覺輕鬆了,快樂了。

9.每天陪寶寶玩半個小時

溝通力是直接表現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它需要寶寶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兩點對孩子養成自主性很重要。有些父母堅持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時來陪寶寶玩耍,這30分鍾不一定要刻意安排什麼學習項目。

在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抱著她走動,將屋裏的東西指給她看,同時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字,如這是一把椅子,那是一個書櫥。媽媽這樣教育女兒,到她一周歲時就完全會說話了。一些有專門知識的學者認為,嬰兒期語言教育將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語言能力,所以媽媽在對女兒談話時,要非常注意發音、詞句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