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世宗柴榮親統大軍北伐契丹,欲收複燕雲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回師京城後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訓繼立為帝,是為恭帝,時年僅七歲。其時,世宗統一北方大業未盡,“主少國疑”①,文武群臣憂慮重重,朝廷內外惶恐不安。職掌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此憂患、動蕩的局勢下,遂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趙匡胤(公元927~976),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其父趙弘殷,行伍出身,曆任五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禁軍高級將領,家住洛陽(今屬河南),趙匡胤即出生於洛陽夾馬營。因受家庭和當時社會尚武風氣的影響,他自小喜歡武藝。青年時,他曾賦《詠日》詩,以言己誌:“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表達了自己遠大的抱負與豪情壯誌。後漢時,趙匡胤應募從軍,投奔在樞密使郭威帳下。乾四年(951),郭威於澶州(治今河南濮陽)發動兵變,隨即統領所部闖入開封(今屬河南),後漢隱帝為亂兵所殺,郭威遂取代後漢,建立後周。此次政變,趙匡胤積極參與並擁戴郭威為帝(是為周太祖),功績卓著,故事成之後即被授予東西班行首,典掌禁軍。郭威養子柴榮(原為周太祖皇後柴氏之侄)任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府尹後,又改授趙匡胤為開封府馬直軍使。郭威病故,柴榮繼位,不久擢升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成為禁軍高級將領。顯德六年,柴榮病危之際,為防範皇族內部爭權奪利而導致政變的發生,下詔將郭威的女婿,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免除軍職,而以趙匡胤接替,使之掌握禁軍大權,以輔佐柴宗訓。
顯德七年正月元旦,趙匡胤以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定州(今屬河北)二州名義,謊稱契丹與北漢相勾結、大舉南下、入侵後周邊境,因而請求朝廷急速派兵阻擊、增援。宰相範質、王溥等人不辨真偽虛實,立即令趙匡胤率大軍北上。待趙匡胤領兵出城之際,開封城內卻到處傳說“策點檢為天子”②之謠。一時間,“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③。然而後周朝廷對此卻一無所知,毫無防範之意。初三清晨,趙匡胤率軍離開京城,日暮,駐軍於距開封城東北四十裏處的陳橋驛(位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他將軍中諸事悉交由其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代為處置,自己則入帳內飲酒,全然不問軍中之事,直至醉臥榻上。
不多時,軍營之中有都押衙李處耘、殿前都虞侯李漢超、內殿都虞侯馬仁瑀、散員指揮使王彥升等禁軍主要將領鼓噪而起,與趙匡義、趙普等人商議,要擁立趙匡胤為帝。趙普對眾人說:“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係人心。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麵,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④眾人莫不讚同。
第二天清晨,趙匡胤尚未起身,諸將領即蜂擁至其寢帳之外,趙匡義入帳中請出其兄。趙匡胤出帳,眾人紛紛拔刀抽劍,排列於庭院之中,齊聲說道:“諸軍無主,願策太尉(時趙匡胤尚有檢校太尉之銜)為天子。”⑤不等趙匡胤答話,眾人便拿出事先已準備好的用於皇帝登極時穿的黃袍,披戴在他的身上。趙匡胤無可奈何,對諸將領說道:“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人異口同聲道:“唯命是聽。”⑥趙匡胤又說:“太後(指符後)、主上(指周恭帝),吾皆北麵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淩;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戮汝。”⑦眾將領紛紛拜伏於地,表示遵從聖命。
趙匡胤立即派人赴開封,先與守衛京城的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聯絡。之後,他便自陳橋驛回師開封。進入城中,將士們遵從趙匡胤之令,秋毫無犯。守城的後周軍將,不敢輕舉妄動,唯有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聞訊,騎馬徑自皇宮內廷疾馳而出,欲集結部眾反抗。當其行至街上,被王彥升察覺,遂緊隨其後,直追至其家中,將其家人全部殺死。趙匡胤入城,登上明德門,命令兵士各返回所屬軍營駐地,自己也回到原來的官署。
不多時,諸將領簇擁著範質等後周朝廷要員來到趙匡胤官署。趙匡胤一見他們,頓時痛哭流涕,嗚咽道:“違負天地,今至於此!”範質等人還未及對答,軍校羅彥環卻手按利劍,厲聲說道:“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⑧範質等人麵麵相覷,無計可施,隻好屈身退至階下,列隊朝拜。隨即,趙匡胤於官署堂上召集文武百官,依據每人功勞高下確定入朝列班次序。翰林承旨陶榖自袖中取出事先寫好的禪位製書,當眾宣讀,稱柴宗訓退位,由趙匡胤即皇帝位。隨後,宣徽使引導趙匡胤下堂,來到庭院中,麵向北方行拜禮;又引他出官署入宮中,進崇元殿,更換朝服,頭戴袞冕,正式登極稱帝,是為宋太祖。另又將柴宗訓及符後等人遷至西宮,去其帝號改稱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後。後周曆史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