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國家概況
“信是千湖國,港灣分外多,森林峰嶺立,島嶼似星羅。”這是郭沫若在上個世紀50年代訪問芬蘭時留下的美妙詩句。
芬蘭地處北歐,素有“千湖之國”的美譽,森林、湖泊、海洋共同構成了芬蘭的美麗國土。約34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分布著各種大小不一的湖泊18萬多個,其密集程度世所罕有。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所覆蓋,其中10%為水域,69%為森林,森林覆蓋率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芬蘭這塊富有獨特魅力的土地上,到處都是油畫似的綠色森林、明鏡般的藍色湖泊,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
芬蘭地處北溫帶,有三分之一的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雖然芬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但由於地處高緯度,冬季長達六七個月之久,而夏季卻十分短暫。在黑暗的冬天,最北部地區有50天是見不到日出的極夜。夏天則截然相反,從5月中旬到7月底,大陽終日盤桓於天穹,被稱為“不落的太陽”,也稱極晝。這種晝夜不分的自然現象形成了著名的北極奇觀。
芬蘭國家雖小,但在世界上的聲譽卻並不小。從800多年的曆史來看,芬蘭被瑞典統治過近600年,然後又被沙俄統治了100年,直到1917年12月芬蘭才建國獨立,作為獨立國家的曆史並不長。
與很多國家相比,氣候寒冷且資源相對匱乏的芬蘭並不具備發展經濟的先天優勢。芬蘭隻有543萬人口,麵積不足34萬平方公裏。氣候寒冷,除森林資源(麵積占69%)外,沒有其他重要的自然資源。二戰期間,芬蘭是北歐四國中唯一的戰敗國,背負著沉重的戰爭賠款包袱。然而,戰後一窮二白的芬蘭卻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一連串的經濟奇跡,在規定時間內還清了全部債務,成為戰後唯一清付所有戰爭賠款的國家。短短幾十年時間,芬蘭還在全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係,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10年芬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4.3萬多美元。二戰後,芬蘭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很快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芬蘭經濟中幾乎同等重要的三個出口行業是:電子產品、金屬製品以及林產品。其中森林工業和電訊類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電子技術行業著名公司諾基亞,是芬蘭通信業的旗艦。都說芬蘭有三寶:聖誕老人、桑拿浴和諾基亞。
芬蘭於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洲貨幣聯盟,其經濟基礎主要仰仗出口。2004年,芬蘭與歐盟國家的貿易額占到出口總額的50%,與非歐盟成員的歐洲國家的貿易額占1%,剩下的49%為與非歐洲國家的貿易額。芬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德國(11.8%)、英國(9.6%)、美國(8.9%)和中國(2.5%)。林業和森林工業占芬蘭GDP的7%,占出口額的25%。2005年秋,位於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將芬蘭評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一個自然資源不足的戰敗小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以卓越的競爭力崛起於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這絕非偶然。芬蘭人在50年的摸索中建立起了適合本國發展的創新機製,並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調整和完善,形成包含政府資助、創新風險投資、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在內的一整套資助完善的自主創新體係,讓芬蘭始終挺立於世界科技的潮頭。近年來,芬蘭的發展更令世人矚目,按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它已連續三年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新加坡。諾基亞更是曾經風靡全球,成為歐洲最大的企業。教育、人才、高科技是當代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芬蘭正是抓住了這些,才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
嚴峻的氣候條件、美麗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曆史原因,使芬蘭人形成了有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芬蘭人喜歡用“SISU”來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SISU一詞字麵意思是“內涵、內部”,但這個詞在芬蘭的具體含義很難用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語言來準確表達,它是一種浸透在芬蘭人骨子裏的信念,其核心要義是頑強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異乎尋常的耐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還包括善良誠實、遵紀守法、質樸務實等多重含義。多年以來,SISU這個詞已經成為芬蘭人獨特民族精神的象征。
SISU一直被稱為是芬蘭精神的體現。1940年1月14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SISU,一個解釋芬蘭人的詞》指出,用SISU一詞最能解釋芬蘭人在麵對強敵時的表現,這是“芬蘭人最喜歡的詞”。同期美國《時代》雜誌撰文稱,“具有SISU的芬蘭人會戰鬥到最後一分鍾”。
芬蘭人對SISU的喜愛無處不在。芬蘭破冰船被稱為SISU號,叫SISU的糖果是芬蘭人最喜歡的糖果之一,芬蘭的SISU牌裝甲車多次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充當先鋒,擁有無數粉絲的電子遊戲“憤怒的小鳥”就是SISU精神的形象詮釋。
芬蘭地處歐洲北部,三分之一的國土處在北極圈內,極晝、極夜、漫漫冬日深深影響了芬蘭人的性格,每一個芬蘭人都明白“忍耐與吃苦就能生存”的道理,在傳統農業社會裏,隻有那些具有足夠忍耐力的人才能熬過漫長的冬季生存下來。對於考驗意誌和耐力的運動項目,芬蘭人有著極大的熱情,在他們看來,撐得越久越英雄。不少芬蘭人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還穿著單衣單褲興致勃勃地在戶外長跑。每年,芬蘭各地舉辦的鐵人三項賽、馬拉鬆比賽、蒸桑拿大賽和冰釣大賽等,都吸引著大量國民參與,其中還包括很多芬蘭政府中的高級官員。
音樂家西貝柳斯1899年創作的《芬蘭頌》把芬蘭人民的民族苦難、戰鬥意誌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熔於一爐,被認為是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芬蘭在1939年底開始的與蘇聯的冬季戰爭中被打敗,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擁有令敵手膽寒的堅強意誌的芬蘭軍人與敵軍的傷亡比例是1:10。芬蘭狙擊手中意誌最堅強的是被稱為“狙擊之王”的西蒙·海耶。獵人出身的西蒙·海耶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裏,擊斃了542名敵軍,他的狙殺紀錄至今無人能破。由於芬蘭地處北極圈附近,海耶在戰場上不僅要經受狙擊手都要麵對的耐心和耐力的考驗,還要忍耐零下20至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和極夜的黑暗。正是因為芬蘭在冬季戰爭中創造的奇跡,使SISU像Sauna(桑拿浴)一樣廣為世人所知,讓全世界知道了芬蘭的SISU精神。
戰爭年代,芬蘭靠SISU精神活了下來;戰後芬蘭靠SISU精神迅速發展,進入世界最發達國家行列,成為領跑者。以芬蘭人引以為豪的諾基亞公司為例,在1865年成立之初,諾基亞隻是個小木漿工廠,後來同芬蘭橡膠加工廠、芬蘭電纜廠合並為諾基亞集團,主業是造紙、化工和橡膠製品。上世紀90年代初,受經濟危機影響,諾基亞的經營舉步維艱。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諾基亞毅然放棄傳統產業,全力主攻新興電信產業,並一舉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移動終端設備製造商。21世紀的前幾年,諾基亞全年營業額高達400多億歐元,約占芬蘭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關於那次業務轉型,諾基亞前總裁約奧瑪·奧利拉說:“轉變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勇氣、耐心和決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芬蘭人會用‘SISU’來戰勝一切困難。”
隨著芬蘭民族文化的演進和對自我認知的深化,SISU的含義也不斷擴大。芬蘭人不斷地創造奇跡,SISU一詞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所了解。加拿大企業家安德雷·查克於2011年撰寫的《芬蘭奇跡》,被公認為描述芬蘭人特點的最權威著作。他在書中用一整章寫SISU:成功背後的SISU、戰爭背後的SISU、商業契機中的SISU、體育運動中的SISU等。芬蘭外貿部部長亞曆山大·斯圖博這樣評價《芬蘭奇跡》一書:“《芬蘭奇跡》告訴我們芬蘭是如何運轉的,以及我們為什麼能在各種排名中上升到前列。我為自己的民族性感到驕傲。對我而言,芬蘭的民族性包括實用的思維方式、遵守規則、親近自然、良好的教育體製、競爭力、安全、開放、平等以及芬蘭人的SISU。”2011年,時任歐盟議會主席的布澤克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發表演講時說:“在歐洲當前的危機下,歐盟尤其需要芬蘭的民族精神——SISU精神,即以堅韌不拔的勇氣與決心來選擇艱難但是正確的道路。”
很多人說,理解芬蘭有三個關鍵詞,即SISU、Sauna和西貝柳斯。SISU精神成為芬蘭人的特質。正是在SISU精神的推動下,芬蘭成為最富裕、最穩定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多次獲得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最廉潔的國家、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以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等殊榮。
芬蘭教育概況
教育是構建芬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芬蘭人均教育經費實際支出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中居於首位。教育對產出增加的影響很難量化計算,但它培養了合格的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的根本源泉。
芬蘭全國識字率高達100%,而其中58.5%的國民擁有高中以上的教育水平。在OECD2003年對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15歲中學生進行的“國際學生測評”(PISA)調查結果中,芬蘭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個方麵均表現出色,繼2000年之後再度蟬聯PISA評比總分榜冠軍。
按國際標準衡量,芬蘭尚未進入教育發展的第三階段(指大部分公民擁有學士學位或相應學曆),大部分芬蘭人隻有一個基礎學位,這主要是因為出生於二戰後的嬰兒潮時期的人們受教育程度遠低於他們的後代。現在青年人群體中有50%的人進入高等學府,這一數據僅次於美國。芬蘭目前的教育水平居世界中等程度,但仍在上升中。
芬蘭的教育體製有三個特征:首先,學生接受教育的時間是世界上最長的國家之一,學生的平均年齡也是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中最高的。其次,工程學和自然科學是教育的重點學科。再次,近年來科研培訓活動在增加。芬蘭的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上升。根據芬蘭中央統計局的數字,盡管總就業率在下降(20世紀整個80年代以及1995年到現在),但科學技術人員的就業率幾乎增長了100%,持學士學位以上人員的就業率上升了40%。
芬蘭是世界上對教育投入最高的國家之一。2002年,芬蘭教育投資總額為89億歐元,到2006年增長為103億歐元,但占國家GDP總值的百分比都為6.2%,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各類學校遍及芬蘭各地,其最終目標是為了確保所有學生無論居於何地,都能獲得平等的求學機會。
教育在芬蘭受到高度重視,而高水準的教育水平也成為芬蘭國家戰略的基石之一。國家希望通過提升國民素質來建成信息社會。
在芬蘭,每個公民都有免費接受從學前教育到終身教育的平等機會。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區、智力不等、性別不同、家庭經濟背景不同甚至母語不同的同齡人,都有機會免費接受同樣的教育,沒有因貧困、交通困難、智力差或身體有殘疾而上不了學或輟學的學生。同時,芬蘭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有才華的學生的求知欲和個人發展。
芬蘭的基礎教育強調讓學生處於平等的起跑線,不因家庭所擁有的資源不同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向,不過早限製學生的學習範圍,不限製學生的發展潛力。在學習定向之前,讓所有學生接受平等的教育,並有機會接受不同的技能教育。“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確保芬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國家擁有高素質國民的基礎。正如芬蘭教育部部長哈泰妮恩女士所言:“學習好比玩冰上曲棍球,不分男女,所有人都可以玩,不一定隻有好手才能玩。”
芬蘭人曆來重視基礎教育。1917年芬蘭獨立後,1921年就開始施行九年製義務教育。20世紀60年代,芬蘭政府討論了如何保持全民族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戰略,把普及教育作為國家政策的重要內容,於1976年開始采取小學基礎教育和初中綜合教育連貫的九年製義務教育體製。為使全國不遺餘力地堅持7-16歲義務教育,1998年芬蘭頒布了《基礎教育法》,規定強製執行義務教育。
在這個隻有543萬人口的國家裏,共有4300所基礎學校分布在全國各地。一些規模大的基礎學校在校人數多達900人,最小的學校在校生則不足10人。學齡兒童一般都是就近入學,每年入學的新生達6萬餘人。學生在16歲之前都在同一所學校接受教育,16歲之後再根據其學習興趣,決定接受學術教育或是職業教育。這樣的教育製度確保了在確定學習方向之前,所有學生都有權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等方向確定後再從中發掘專長。
在芬蘭的基礎教育中,教育平等的原則體現得更為充分。所謂平等受教育,就是要尊重個人不同的能力,因材施教。芬蘭教育的宗旨是以不給學生為考好成績、升年級和獲證書的壓力為前提滿足孩子們天生的求知欲,循序漸進地教授他們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各類學校不設尖子班,不把學生分成優生、差生,但成績好的學生容許跳班。有些學生在某些方麵能力超強,芬蘭或教育的做法是讓他們一路“玩”下去,教育的目的不在競爭,而是為他們提供繼續向前發展的機會。對於那些誌不在此或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學校則有專門的補習教室,由補習教師專門輔導,目的是使這些學生達到基本教學標準,而不是相互比較孰優孰劣而使其處於競爭壓力下。同時學校還提倡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誌趣所在選出“我最擅長”和“我最不擅長”的科目,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學習方向,沒有強勢誘導,沒有家長、社會的擠壓,學生們始終樂學在其中,以圓自己的夢想。在學校裏,教師沒有權力挑選學生,每個老師都有義務和責任教育好不同類型的學生。教育係統堅持不給學校排名次、不辦“重點學校”。因此,芬蘭的基礎教育是一種在平等基礎上的以人為本的教育。
芬蘭的高等教育體係由並行的兩部分組成: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後者又被稱為應用科技大學。
2009年以前芬蘭共有由教育部負責管理的大學21所,其中10所為綜合大學,6所為專門學科大學,4所為藝術院校;此外,隸屬於國防部的一所軍事學院也提供大學教育。這些大學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其中赫爾辛基大學在2007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列居第64位。以前,芬蘭大學教育多以研究為導向,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因此,芬蘭政府根據歐洲其他國家的經驗,逐漸在已有的大學教育體係外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部門,也就是國際上流行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