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才成長的年齡規律(1 / 3)

一、人才成長的年齡規律

最佳年齡包括從事投入性勞動(指繼承或學習)的最佳年齡和從事產出性勞動(比如創造)的最佳年齡。所謂學習的最佳年齡主要是指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產出性勞動的典型形式是創造性勞動。創造的最佳年齡是指人才“最大的創作積極性”的年齡,或者說是“人才創造的數量和質量進入高潮的年齡階段”。最佳年齡通常有三種表述形式,依其科學性排列即:峰值年齡(年齡點)、區間年齡(年齡段)和平均年齡。

人才成長的年齡規律是揭示人才的年齡與成就之間內在關係的規律,這個規律我們稱之為最佳年齡成才規律,它可以表述為:人才在學習和創造的最佳年齡(包括峰值年齡和區間年齡)內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概率)最大,而在最佳年齡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較小。這個規律是一個統計規律,但它又具有客觀性,所以,我們既要承認這個規律,又不能作絕對的理解。它對統計總體是決定的,但它對總體中的每一個人則是偶然的、非決定的。

在本節裏,我們隻分析年齡與創造成就的內在關係。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青年是創造的最佳期,姑且稱之為“唯青年派”,一種認為在年齡與成就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線性的關係。

不少人持第一種觀點。德國物理化學家奧斯瓦爾德認為,代表偉人活動頂點的偉大科學成就,都是他們非常年輕的時候取得的。美國紐約大學的一些社會學教師提出:由於許多重要發現是青年學者完成的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可以認為年齡同科學成果和創造能力成反比,創造的產量隨年歲的增大而減低。這一派常引用許多實例作為佐證,如馬克思、恩格斯寫出《共產黨宣言》時分別是30歲、28歲;毛澤東主辦《湘江評論》時25歲;屈原寫出《離騷》時23歲;狄拉克提出描述陽電子的數學理論時26歲;高斯完成一係列經典性的科學著作是在25歲以前等等。這一派觀點還認為,科學中的變革大多數是青年人作出的。S?庫恩認為基礎性質的新學說的創始者幾乎全是年輕人,或者是該領域裏的新手。蘇聯科學院院士Ⅱ?C?亞曆山大諾夫曾說:在數學領域裏,“最輝煌的創造思想產生在30歲以內”,“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知道有任何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是在40歲以後提出嶄新的思想。”毛澤東在1958年曾說:“自古以來,發現家、創立新學派的,在開始時,都是年輕的,學問比較少,被人看不起的,被壓迫的。”這能找到許多例子,如牛頓創立萬有引力學說和微積分是在25歲,達爾文創立物種起源理論是在29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是26歲;林耐發表《自然體係》是在28歲;羅巴切夫斯基在大約25歲時找到有關平行公理問題的解,奠定了非歐幾何的基礎等等。美國心理學家H?萊曼是唯青年派的代表,他認為人過了40歲就很難成才,他列舉了十六種原因,諸如生理減退、多疾病、忙於事務、無進取心、固執己見等。

美國社會學家朱克曼和S?科爾(S?Cole)等人則不同意上述觀點。其理由有:第一,上述觀點沒有考慮到人數的構成即整個科學家隊伍的年齡構成。假如整個隊伍中年輕學者占80%,又假定年輕學者和年老學者的創造力一樣,那麼全部成果的十分之八就屬於年輕學者。所以僅看成果的多少不能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創造力會下降。第二,上述觀點沒有考慮到科學家的壽命長短。壽命的長短會造成科學家成就在不同年齡段上分布的不平衡。由於短壽便把他們劃到了年輕組裏,而實際上,如果他們活到很老,就不一定會劃到年輕組裏,因為他們在以後的歲月中還會做出很多成就,一直到老。所以,由於短壽而把他們劃到年輕組,就導致了年輕組成果多的虛假增加。第三,老年人成才者和創造力很高的老年人不乏其人。美國馬吉編的《物理學原始資料集》一書所列的發現中,足有半數是由年過三十八歲的科學家作出的,而列入遺傳學中的那些發現中也足有半數是由年過四十歲的科學家作出的。再如伽利略在72歲時還完成了名著《新科學對話》;門捷列夫在60歲以後發現了製取無煙火藥的新方法;法國經濟學家魁奈67歲時才發表《經濟表》;亞當?斯密53歲時發表了《國富論》;1981年,78歲的意大利老人埃?德?特羅諾在墨西哥大學醫院報考醫學博士,其論文《癌症及其一般性質》通過後,第五次獲得博士學位;許多科學家(如巴甫洛夫、斯特魯米林、愛因斯坦、愛迪生)和作家一直進行創造勞動到晚年。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所以他們認為“科學成果實質上並不隨著年齡而變化”。不僅青年能作出大的成果,而且中年和老年也能作出大的成果。這實際上就否認了最佳年齡的存在。上述兩種觀點,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據。但都不夠全麵。列寧曾說,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係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麼事實就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這是我們研究年齡與成就關係的方法論基礎。這就是說,我們必須考慮全部人才史的事實。從許多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研究來看,在人才取得成就的年齡分布曲線上,的確可以看到一個最佳年齡存在。科學史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