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為十字花科植物薺菜的帶根全草。別名護生草、芊菜、雞心菜、淨腸草、菱角菜、雞腳菜、假水菜、地地菜、煙盒草、薺隻菜、香善菜、枕頭草、欖豉菜。遍布全國各地。3—5月采挖,洗淨,鮮用或曬幹。
【成分與藥理作用】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灰分、鈣、磷、鐵、胡蘿卜素、煙酸及多種有機酸、氨基酸等。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收縮子宮、止血等作用,此外還有利尿、使平滑肌收縮等作用。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健脾利水之功效,適用於痢疾、水腫、淋病、乳糜尿等症。
2.本品具有止血之功效,適用於吐血、崩漏、產後流血等症。
3.本品具有明目之功效,適用於目赤疼痛、眼生翳膜等症,但多外用熏洗或點眼。此外,還可用於高血壓、預防麻疹等。
【用量用法】鮮品50~100g,幹品15~30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配方參考】
1.痢疾:薺菜100g,水煎服;或薺菜葉燒存性,加蜜適量,調服。
2.陽症水腫:薺菜根、車前草各50g,水煎服。
3.乳糜尿:薺菜全草200~500g,水煎頓服或3次分服,30~90天為1個療程。
4.內傷吐血:薺菜、蜜棗各50g,水煎服。
5.崩漏及月經過多:薺菜、龍芽草各50g,水煎服。
6.產後流血:鮮薺菜5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7.高血壓:薺菜、豬毛菜各30g,水煎,2次分服,連服3天,停1天再服;或薺菜、夏枯草各50g,水煎服。
8.預防麻疹:薺菜全草1000g,加水1000g,濃煎1000g,每周1次,每次100ml。
9.結膜炎、小便短赤、暑熱傷胃:鮮薺菜90g,蜜棗5枚,加水3碗,煎取1碗,每日2次分服。
莧菜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別名莧、青香莧。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春、夏采收。
【成分】含蛋白質、碳水化物、鈣、磷、鎂、鉀及維生素C等。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瀉之功效,適用於菌痢、淋症、毒蛇咬傷、漆瘡等症。
本品久服可益氣健身,孕婦常服,易產。
【用量用法】適量。煎湯、煮粥或搗汁服。亦可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事項】脾弱便溏者不宜食用。
【配方參考】
1.產前產後赤白痢:莧菜(切細)15g,粳米150g,先取莧菜煎湯,去渣,下米煮粥,空腹食用。
2.淋症:莧菜100g,精豬肉適量,煮熟食用。
甘藍為十字花科植物甘藍的莖葉。別名藍菜、西土藍、包心菜、卷心菜、洋白菜、蓮花白。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采摘莖葉。
【成分與藥理作用】含葡萄糖芸薹素、吲哚—3—乙醛、綠原酸、硫的抗甲狀腺物質、酚類成分黃酮醇、花白苷及豐富的維生素C樣物質。有治胃潰瘍痛的作用,並能緩解膽絞痛。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益精填髓之功效,適用於腎虛腰痛、耳聾耳鳴、失眠健忘等症。
2.本品具有鎮痛作用,適用於胃潰瘍痛、膽絞痛。
【用量用法】適量。生食、炒食或煎湯服。
【配方參考】
1.腎虛腰痛、耳聾耳鳴、失眠健忘者:甘藍300~500g炒食。長期應用。
2.胃潰瘍疼痛:甘藍適量,搗汁飲或水煎服。
3.膽絞痛:甘藍葉適量,加熱後,敷於膽囊體表投影處。
茭白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莖經茭白黑粉的刺激而形成的紡錘形肥大的菌癭。別名菰菜、茭首、菰首、菰筍、菰手、茭筍、茭粑、茭瓜、茭耳菜。主產於河北、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采集後切片,鮮用或曬幹。
【成分】含蛋白質、糖、鈣、磷、鐵、粗纖維、及無機鹽、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清熱解毒、止渴除煩、通利二便之功效,適用於煩熱、消渴、黃疸、痢疾、目赤、風瘡等症。
此外,亦可用於乳汁不通、高血壓等症。
【用量用法】適量。水煎食用。
【注意事項】尿路結石、腎髒疾病及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
【配方參考】
1.心胸煩悶、消渴、便秘:茭白50~100g,水煎代茶飲。
2.溫熱黃疸:鮮茭白50g,水煎,加食鹽少許調味食用。
3.風熱目赤:茭白(幹品)60g,鹽、醋適量煮熟,食茭白飲湯,每日2次。
4.二便不利:鮮茭白150g,切片,炒食,每日2次。
5.催乳:茭白50g,通草15g,豬腳2隻,煮熟,調味食用。
6.高血壓:茭白、芹菜各30~50g,水煎服。
大葉菜為卷柏科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別名梭羅草、山扁柏、山棍草、石上柏。分布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等地。
秋後采收,曬幹。
【成分與藥理作用】含生物堿、植物甾醇、皂苷等。對腫瘤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祛風散寒、止咳、消腫之功效,適用於風寒咳嗽、風濕、跌打損傷等症。
此外還可用於治療癌腫及多種感染性炎症。
【用量用法】30~50g。水煎服。
【配方參考】
1.風寒咳嗽:大葉菜50g,水煎服,每日2次。
2.癌腫:大葉菜幹品30~100g,加瘦豬肉50~100g或紅棗數枚,加水8000~9000ml,煎6小時,煎至1000ml,日服1劑,30天為1個療程,一般可連用數個療程。
牛尾菜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嫩芽。別名女龍須、菝葜。分布於吉林、遼寧、浙江、江蘇、江西、陝西、廣東、廣西等地。春季采收幼苗和嫩芽,開水燙過,鮮用或曬幹。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等。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補氣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效,適用於氣虛浮腫、筋骨疼痛、偏癱、頭暈頭痛、咳嗽吐血、白帶等症。
【用量用法】適量,煎湯,炒食或燉肉食用。
【配方參考】
1.氣虛浮腫:牛尾菜、毛蠟燭、地洋參各15g,水高粱根10g,向日葵稈心5g,綠豆為引,燉肉食用。
2.關節痛:牛尾菜、豨薟草各30g,老鼠刺、路邊荊各50g,水煎服。
3.頭痛頭暈:牛尾菜100g,娃兒藤根25g,雞蛋2個,水煎,食蛋飲湯。
茼蒿為菊科植物茼蒿的莖葉。別名同蒿、蓬蒿、同蒿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冬、春及夏初均可采收。
【成分】含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鈣、磷及多種氨基酸。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之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嗽、食積、高血壓等症。
【用量用法】適量。水煎服或煮食。
【注意事項】泄瀉者不宜食用。
【配方參考】
1.肺熱咳嗽、煩熱頭昏者:茼蒿適量,水煎服,每日2次。
2.食積、高血壓:鮮茼蒿250g,洗淨,加水適量,煮至將熟時打入雞蛋3個,片刻後,以油、鹽調味後食用。
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別名馬莧、馬齒菜、長命菜、安樂菜、瓜子菜、酸味菜、豬母菜、地馬菜、馬蛇子菜、螞蟻菜、馬踏菜。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季采割全草。
【成分與藥理作用】含大量的去甲基腎上腺素、多量鉀鹽、多種有機酸、氨基酸、糖類、蛋白質、脂肪、粗纖維、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維生素C等。藥理研究表明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還能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增強腸蠕動、興奮平滑肌,並有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