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乳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乳汁。又稱牛奶。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糖、卵磷脂、膽甾醇、鈣、磷、鐵、鎂、鉀、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煙酸、泛酸等。蛋白質主要是酪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這3種蛋白質都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的作用,適用於治虛弱勞損,反胃噎膈,消渴,便秘等症。
【用法用量】適量內服,煮沸。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作瀉,中有痰濕積飲者慎服。
【配方參考】
1.習慣性便秘:牛奶250g,蜂蜜60g,牛奶煮沸後衝服蜂蜜,晨起空腹服。
2.蟯蟲病:牛乳250g,獨大蒜25g,共煮成羹,溫服。
3.體虛、氣血不足:牛乳500g,大棗25g,米100g,共煮成粥,熟後即可食用。
4.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牛奶250g,煮沸,調入蜂蜜30g,白及粉6g,溫服,日1次。
羊乳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乳汁。又名羊奶。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
【應用思路】具有溫潤補虛的作用,適用於虛勞羸弱、消渴、反胃、噦逆、口瘡、漆瘡等症的治療。
【用法用量】適量煮沸內服。
【配方參考】
1.幹嘔:羊乳汁100ml,煮沸後溫飲。
2.腎炎:鮮羊湯500ml,煮沸服用,每晨1次。如病重,可每日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3.常年胃痛:羊奶、牛奶各125ml,燉沸,每晨空腹服1次。
4.口渴、反胃、腰酸腿軟:淮山藥研末,羊乳煮沸後調入淮山藥粉食用。
5.腎虛或中風:羊乳合脂作羹食。
6.小兒口瘡:羊乳細細瀝口中。
7.漆瘡或口瘡:生羊乳外塗或含漱。
茶葉為山茶科植物茶的芽葉。又名苦荼、荼、茗、茶芽、芽茶、細茶等。原產我國南部山地。現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均有栽培。清明前後枝端初發嫩葉時,采摘其嫩芽最佳。此後約1個月,第2次采收其成長之嫩葉,再1月第3次采收。采集後,經過殺青、揉撚、幹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綠茶”。若鮮葉經過蔞雕、揉撚、發酵、幹燥、精製等加工過程,則為成品“紅茶”。
【成分與藥理作用】茶葉含嘌呤類生物堿,以咖啡堿為主,並含有微量的可可豆堿、茶堿和黃嘌呤。茶葉含揮發油,是茶葉的香氣成分。此外尚含茶皂醇E、茶葉皂苷、維生素C、少量胡蘿卜素、三氫麥角甾醇、黃酮類槲皮素及山柰酚等。綠茶中還含縮合鞣質。現代藥理實驗證明,茶葉所含的咖啡因及茶堿、鞣酸等有收斂、抑菌及維生素P樣作用,能興奮高級神經中樞,興奮心髒、擴張冠狀血管及末梢血管,鬆弛平滑肌、加強橫紋肌的收縮能力,抑製腎小管的再吸收而具有利尿作用。此外還具有增強胃分泌及抑菌作用。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清頭明目,清心提神的作用,適用於頭痛、目昏、多睡善寐等症。
2.茶葉具有消食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於食積痰滯、心煩口渴等症。
3.茶葉尚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利尿之功效,故可應用於熱毒下痢、口瘡及熱性傳染病。
【用法用量】內服3~9g;泡茶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失眠者忌服;產婦、潰瘍病患者不宜多飲;服人參等補藥時不宜同時飲茶。
【配方參考】
1.感冒:蔥白、胡桃、茶葉、薑片、綠豆各等份,水煎服,日3次。
2.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茶葉、白糖、蜂蜜各200g,加水適量,煮數沸,去渣,冷後貯於幹淨有蓋瓶中,10日後即可服用,每日早晚蒸熱後服一湯匙。
3.牙本質過敏症:紅茶50g,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後飲服。每日2次以上,直至痊愈,不得中斷,不宜服用二煎。
4.腰痛難轉:煎茶150ml,醋60ml。頓服。
5.急性胃腸炎:成人50%茶葉煎液每次10ml,日服4次;小兒用10%煎液,5歲以下15~20ml,5~10歲20~30ml,10~15歲30~40ml。
6.傷寒:100%茶葉煎劑10ml口服,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