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九龍推雲,乃是百年一遇的令月吉日。九熙、涼寧、奉清聯合昭告天下:罷黷武,求同和,歸四海,立新朝。同尊蕭氏逢譽為帝,同去三國王號。
自此九州一統,四海歸一,天下一家。
同日,新帝蕭逢譽宣昭,新朝以“熙和”為號,取“祥盛和睦”之意;改元“天闕”,大赦天下;尊祖父華夏王蕭欒為太上皇,同享九州帝儀;定都金州風都,以寧州恒京為南都,實行“南北雙都”之治。
立兩王,各司三州。原“通和王”段天役改立為“寧王”,司青州、寧州、閔州,以閔州念川城為都府;原“感業王”連覺改立為“清王”,司永州、仰州、應州,以仰州清安城為都府。兩王各享食邑十萬戶,兵力五萬。
九州之上中心三州——金州、演州、蟾州為帝都直屬管轄;九州各設“知州”一職,掌各州內務,歸天子號令;調動各州兵力,需藩王與知州共同簽章首肯;軍權、賦稅、刑罰集權中央,各州僅執行決議,無權定責。
此外,追授段竟瑉為“誠將王”,追授連瀛為“信義王”。九州皆避天闕皇帝諱,凡名中“逢”字改為“玢”,“譽”字改為“瑜”,“天”字改為“惕”,“闕”字改為“玨”。
自此,九州正式結束了四國割據時代,在分崩三百年後再次一統,進入了由蕭氏所創立的“熙和王朝”時代……
……
天闕元年,六月底,我回到如今已成為新朝南都的恒京,與“五輔臣”一起著手將整個段氏遷移至新的都府。與此同時,胤侯在未知會於我的情況下,擅自與頂了漪水身份的段璀瓔一道,以“寧王”段天役之名發布澄令,告知天下,言問津即是胤侯之女、暄西郡主、涼寧廢後段綾卿。
此令一出,九州嘩然。尤其曾經歸屬應國地界的蟾、應兩州更是眾議洶洶,議論紛紛。然如今的兩州已不足為慮。
這便是蕭逢譽與蕭欒的高明之處——將從前應國所轄的兩州拆分開來,一歸寧王連覺,一歸帝都直轄。
因著段氏與舊應地界的矛盾甚深,此次蕭逢譽恰好趁機將蟾州收歸己有,而將應州劃撥給了同遭段氏兵戈的清王連氏。如此,應州定會與清王一道同仇敵愾、上下一心,而段氏在把舊應這燙手山芋扔出去的同時,也在實際上弱化了自身的權威。兩州子民更會因脫離段氏的統治而歡欣鼓舞。
此事當真是皆大歡喜。連氏隻需對應州稍稍施些恩惠,便會教應州子民對他感激涕零;段氏舍了蟾、應兩州,那些曾經國破家亡之人便不會再與段氏針鋒相對;蕭逢譽平白得了蟾州,而蟾州恰好東鄰清王都府所在的仰州,西接寧王都府所在的閔州,他隻需稍加留心,便能將兩王動作盡數掌控。
最為重要的是,蟾州、應州世代毗鄰共處至少已有千年曆史,從古至今,兩州一體,百姓同心。如今將兩州分開管轄,無疑是給了那些妄圖複楚的舊地子民最為強有力的一擊,使兩州再也無法攜手,難成氣候。
這一局,不可謂不妙。
……
自我是段綾卿的事實公開之後,從前的奉清臣民、如今的仰州百姓便在清王連覺的帶領下,率先向新帝蕭逢譽請陳,道是我以“言問津”之名行走四國,力促九州和平統一,功在當代不讓須眉,特請新帝昭告天下,以表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