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TMD和NMD的研製和部署問題雖然都引起了爭議和批評,但這兩種武器係統的現有狀況和將來的命運卻將各不相同。NMD所引起的爭議和非難要遠遠高於TMD。研製和部署TMD武器係統對美國來說現在已經不再麵對尖銳的國內政治問題。目前,TMD的技術前景大部分已經趨於明朗化。1999年3月15日“PAC-3”試射成功之後,TMD係統的陸基反戰區導彈已經研發成功。著眼於高層攔截的THAAD係統的實戰攔截測試也在1999年12月7日再度獲得成功。2000年7月23日,“PAG-3”攔截巡航導彈獲得成功。隻要假以時日,在2007年之前美國TMD骨幹武器係統的研製和開發將進入實戰部署階段,按期部署從目前來看沒有什麼太大阻力。
美國TMD武器係統的研製和部署目前來說似乎與《反彈道導彈條約》適用性的分歧比較小,其實並非如此。1997年9月,美俄雙方在赫爾辛基簽署的“劃界協議”隻是在TMD係統的“低速率”方麵,雙方取得了一致。而且這項一致過去也沒有在美俄之間發生過重大分歧,美俄向來認為,低速率TMD並不違反反導條約。1995年的美俄日內瓦常設谘詢委員會就已經就反導條約所限製的“低速率”TMD係統的技術標準,達成了一致。“劃界協議”隻不過對此進一步確認和上升為條約形式而已。但TMD係統如何在“高速率”問題上不違反反導條約,美俄雙方的“劃界協議”事實上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TMD係統研製的深入和逐步向實戰裝備階段過渡,就有關TMD係統在攔截速度快於3公裏/秒、射程超過3500公裏的導彈,美俄將必然形成新的爭議。美俄並沒有真正解決TMD武器係統與反導條約兼容的問題。
1997年9月的“劃界協議”在這些“灰色區域”方麵所采取的措施:(1)美國的自我條約適用評估;(2)美俄今後通過進一步的磋商來加以澄清和解決。因此,美國和俄羅斯客觀上在TMD“高速率協定”上並沒有真正達成一致。這就繼續留下了美國現有TMD武器發展構想能否繼續保持遵守反導條約義務的爭論,也為美俄在導彈防禦計劃中的TMD問題爆發爭執埋下了隱患。
目前,美國方麵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劃界協議”並沒有限製美國未來對於TMD係統的發展。美國方麵的“自我國家評估程序”更已經確認“陸基高空層戰區導彈防禦係統”(THAAD)等6類TMD現有規劃中的武器係統並不違反《反彈道導彈條約》。惟一的例外是“海軍高空層戰區導彈防禦係統”(NTW),其條約準許地位尚待澄清。[90]然而,俄羅斯在1997年9月的“劃界協議”中並沒有就此給予美國一個準確的認可答複。相反,現有的“劃界協議”在有關TMD武器係統的具體技術標準上,美俄基本上采取了各執一詞的做法。
由於目前TMD係統還處於研製階段,並沒有正式定型進入實戰裝備,所以有關TMD武器係統的反導條約遵守義務問題,美俄還可以繼續采取“模糊策略”。目前來說,美國在TMD問題上也曾經采取了一些“自抑”措施。例如,在設計上盡量不賦予其“反戰略彈道導彈”的能力,任何TMD係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均不允許“聯線”到NMD係統所專門適用的高性能軍事衛星、天基傳感器以及其他有助於攔截戰略性洲際導彈的科技設施上去,以便取得目標導彈的相關數據。然而,隨著導彈防禦計劃的深入,TMD部分高級武器係統和NMD武器係統“聯線”並進而相互補充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TMD最終將依靠NMD係統能力而擴展戰區導彈防禦能力,變成真正的“戰略性導彈防禦”。而NMD也需要依靠TMD係統海外部署和前沿部署的靈活性,來擴張其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的實質能力。
據媒體報道,五角大樓在2000年上半年正著手擬定海基NMD係統的研發構想,即進一步提升“宙斯盾”軍艦的反彈道導彈能力,使其與NMD係統的跟蹤、監視、數據處理、指揮和控製係統相聯係,從技術上講將能夠開創出以海基為發射平台的準NMD係統。目前,TMD中的THAAD的攔截高度為80—140公裏。一旦NTWS試驗成功,其攔截高度也將不低於這個檔次。更重要的是,一旦NMD的雷達係統,如X-波段雷達投入運行,SBIRS也將在2008年後開始取代DSP衛星係統。那麼,TMD係統和NMD係統在預警、跟蹤和監測等方麵隻要聯網,THAAD和NTWS的攔截能力將會有實質性提高o THAAD和NTWS的攔截器基本相同,都是EKV加上HTK技術的結合。因此,NMD的部署,為TMD戰區導彈攔截擴展到戰略性彈道導彈攔截開創了已經可以說確定了的技術前景。此外,有關海基NMD係統的研發構想,也是在“宙斯盾”軍艦上改裝NMD攔截器。當然,要實現海基NMD,並不是將陸基NMD攔截導彈移植到“宙斯盾”軍艦上那麼簡單。然而,隻要陸基NMD攔截器和助推器試驗成功,海基NTWS同樣進入部署階段,那麼從理論上講,海基NMD係統的成功就不再是一個難以成功的研發過程。進一步來說,即便NMD不擴展到海基係統,正如我們在這裏所討論的NTWD係統可以具備準NMD攔截能力,這將必然對美國的NMD係統構成巨大補充。從現有NTWD係統的攔截能力可以達到防禦速度超過每秒5.5公裏的中遠程導彈來看,一旦NTWD與NMD支持係統聯線,NTWD攔截能力將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此時,即使美國將NMD係統部署限製在G-1水平,海基TMD高空層戰區導彈攔截係統實際上也可以替代NMD的部分功能,對於攔截現有發展中國家的彈道導彈,如朝鮮的“大埔洞”係列以及伊朗的流星係列,都將綽綽有餘。[91]這樣做,既可以減少NMD在國內部署攔截導彈發射場同反導條約的衝突,又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某些美國認為重點的“流氓國家”或者“導彈威脅源”進行戰略導彈防禦。從技術層麵來說,海基TMD可以說必將突破“劃界協議”的限製,而引發激烈的美俄TMD武器係統爭執。
除了海基TMD的技術和ABM係統動向之外,海基NMD是近年來美國共和黨保守派力主擴大NMD係統方案的重要內容。早在1995年,美國傳統基金會就成立了以前SDI局局長亨利·庫伯為首的“B小組”,研究對克林頓政府NMD計劃中陸基導彈攔截方式的替代手段。[92]“B小組”在1996年發表研究報告、建議美國設立全球導彈攔截係統以保護美國的海外駐軍、友邦、盟國和美國本土。該建議的第一要素是升級現役中的美國“宙斯盾”級軍艦,使之具有反戰略性彈道導彈能力(ABM係統能力)。1997年,部分國會議員就開始提出海基NMD係統的研製和部署問題。1998年10月,傳統基金會再度發表由斯普林(Baker Spring)和安德森(James Anderson)撰寫的報告,要求美國研製和部署海基NMD係統。斯普林和安德森報告認為,研製和部署海基NMD隻需要克林頓政府每年多花3億美元,但可以大大擴大NMD對導彈威脅的攔截能力。[93]傳統基金會主席費爾納(Edwin J。Feulner)竭力推銷該基金會資助研究的海基NMD可行性報告,稱該係統可以在2003年完成部署,為此今後5年內每年隻需要增撥15—20億美元。隨後,美國國會中的共和黨保守派以斯普林和安德森報告為依據,不斷要求白宮和五角大樓將海基NMD係統列入正式規劃和準備部署的NMD武器係統之中。
白宮在1999年對共和黨人的海基NMD係統建議非常冷淡。前BMDO局長李萊斯1999年2月24日在參議院軍備委員會舉辦的聽證會上表示:“有人推銷說海基NMD係統是‘快速、廉價和簡便’的,但它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李萊斯列舉了反對進行海基NMD係統研製和部署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費用太高。他的估算是,研製海基NMD係統至少要花費160億—190億美元;二是在技術上基本要仰仗陸基NMD係統,如預警和跟蹤雷達、BM/C3指揮和控製中心以及EKV攔截器。李萊斯承認,海基NMD構想可以是陸基NMD係統的一個重要補充。但軍方迄今對此沒有什麼預想,海基NMD研製也需要另外的經費撥款。[94]NND係統部署的“克林頓方案”雖然沒有包括海基NMD攔截係統和天基激光攔截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布什政府不會將NWD部署擴展到上述武器係統。國防部長科恩2000年7月25日在參議院軍備小組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表示,五角大樓之所以在90年代以來一直堅持陸基NMD攔截導彈的部署方案,是因為這一陸基EKV導彈截殺技術是所有彈道導彈攔截技術中最簡單和最成熟的。選擇陸基EKV彈道導彈攔截方式,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達到建立和部署NMD係統的目的。科恩同時強調,海基和天基導彈截殺手段目前處於技術研究階段,其成功還需要假以時日。[95]
如果海基NMD係統方案正式出台,並被列為美國導彈計劃新的研製規劃內容的話,那麼,NMD對付俄羅斯和中國等現有核武器國家的能力將會進一步加強,對國際戰略平衡所帶來的威脅將更大。在美國未來的NMD係統研發過程中,海基NMD和“助推階段”NMD攔截能力的技術發展,將成為整個NMD係統發展的技術中堅。目前,無論是美國軍方還是國會,無論是NMD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非常關注NMD係統在上述這兩個方麵形成技術突破的可能性。
目前,有關NMD係統的“助推階段攔截”(booster-phase missile defense)設想可以說是解決NMD技術障礙問題的一個關鍵。同時,這種攔截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開反導條約的約束。迄今為止,NMD係統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它難以突破敵方發射的目標導彈的“誘餌”陣。這也是NMD遭受技術性質疑的最大原因。由於現有美國NMD方案基本采取的是已有技術、而不像裏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那樣采用的是未來技術,因此,現有的NMD研製方案中,幾乎不包括如何解決“誘餌”問題的對應措施。而且,從對NMD攔截能力的反製來說,“誘餌技術”的發展似乎也是最有效的一著。但是,如果NMD係統一旦具備了“助推階段攔截”的能力,那麼,再怎麼好的“誘餌陣”在NMD的攔截導彈麵前都會變得束手無策。目前的NMD攔截構想,是在目標導彈的飛行中段進行的。此時,助推器工作已經完畢,攔截導彈和火箭推進器實現了我們通常所說的“星、箭分離”,攔截導彈依靠慣性和大氣層外沒有空氣摩擦力繼續保持高速飛行。為了防止受到識別和攔截,“誘餌”也都是在這個時候釋放出來的,以便掩護真彈頭繼續奔向預定打擊目標。所以,隻要NMD攔截方案繼續以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為攔截階段,NMD攔截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誘餌”的幹擾。但在洲際導彈的助推飛行階段是無法進行“誘餌釋放的”。因為,單憑導彈推進器的火箭發動機所發射出的熱源,任何“誘餌”都無法阻擋或者欺騙攔截導彈上的熱源傳感器精確地鎖定目標,並進行有效攔截。但“助推階段”攔截的最大困難是空間和地理上的間隔。美國的NMD係統的攔截導彈發射場隻要設在美國本土,即使最快的監視、跟蹤係統和最快的攔截導彈推進器,都無法實現“助推階段”攔截,因為從發現、定位到發射攔截導彈,需要相應的反應時間。攔截導彈升空之後,也需要飛行到與目標導彈相對接近美國的有利位置才能實施攔截攻擊。
但是,如果美國能夠利用軍艦的遊弋性和前沿部署的特點,在重點目標國家的附近海域活動,就能為“助推階段”攔截創造最大的可能性。因為,這就等於美國將NMD係統放到別的國家的“家門口”。這時,不僅NMD係統反應可以加快,而且攔截導彈也可以找到與目標導彈的最近地理距離,以最快的飛行時間來進行攔截攻擊。波斯塔爾教授認為,NMD係統的“助推階段攔截”對美國所提出的領土麵積狹小的朝鮮等國來說,將特別有效。[96]因為,這些國家領土狹小,海基NMD係統同它們的洲際導彈發射場挨得就越近,也就越容易在導彈一發射,就進行攔截。
助推階段攔截的一個重要技術構想是利用高能激光束來摧毀起飛不久的彈道導彈。但這項技術還僅僅停留在支持性技術研製階段。2000年4月下旬,美國和以色列合作進行的激光武器係統進行試驗,在600米的高度擊毀了一枚俄製“喀秋莎”火箭彈。要做到能夠有效攔截高速飛行的彈道導彈,天基激光束武器係統或者機載激光武器係統還需要比較長的研製時間。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天基或者空基激光束武器係統的研製,將是美國未來導彈防禦係統發展的關鍵性技術之一。五角大樓將會花大力氣來推進這一係統的研製。因為這符合後冷戰時代以來美國防務部門一直在強調的改善“攻擊操作”(attack operation)的重要性。目前美國軍事技術革命(RMA)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突出“攻擊操作”的準確性和到位率,即依靠高科技實現軍事作戰能力的高效化。[97]
除此之外,NMD武器係統一經部署,其能力的擴張性將會非常迅速。屆時,軍備發展的自然規律將打破美國NMD現有的“對付有限導彈攻擊”的目標,而將NMD係統建設成為可以對付至少非“流氓國家”導彈襲擊規模的戰略性導彈防禦係統。
按照美國軍方迄今公布的資料,NMD計劃分三個階段部署的計劃已然定局。實施的第一步是在阿拉斯加州建設第一個發射場,計劃2005年之前部署20枚攔截導彈,到2007年達到120枚攔截導彈的規模;其次是在科羅拉多州建立指揮中心,在阿拉斯加、馬薩諸塞州、加利福尼亞州、格陵蘭島、英國和韓國等地建立雷達站和其他NMD武器係統的配套設施。至於時間進度上,到2005年部署20枚攔截導彈,建立初步的NMD係統能力。隨後繼續實施擴大計劃,爭取到2008年全部完成120枚攔截導彈的部署。根據需要,也極有可能在北達科他州選址建立另外一個攔截導彈發射場。
五角大樓已經做過估算,如果按照C-3的能力建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以2000年為實行部署的起點,整個250枚以上攔截導彈發射場和相關係統部署完畢的時間,是在2013年。在這13年的時間跨度中,美國將根據自己的政策需要和利益目標,來決定將NMD係統部署到什麼規模。毫無疑問,C-3是美國MD構想的真正實質。整個NMD係統技術一旦成熟,其後的發展,不過是一個增加訂單與合同的問題。無論是白宮還是軍方,都將有充分的餘地和自由度,來決定如何建設NMD係統的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小布什和絕大多數共和黨議員所讚同的NMD方案,將是一個多層次、大規模的NMD發展和部署方案。這個方案將包括天基動能攔截器、天基定向能攔截器、海基NMD係統以及現有的陸基NMD攔截係統。這,係統整個經費預算估計為1197億美元到1227億美元之間。
因此,在2000年11月前,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選結果。如果民主黨的戈爾上台,那麼,在NMD部署問題上,新政府很可能將繼續堅持“克林頓方案”,堅持部署單一陸基攔截器為代表的NMD係統。其係統的擴張性也主要表現為從G-1到C-2直至G3的三階段過渡和攔截能力的升級上。但是,如果共和黨的小布什獲勝,NMD今後的命運,可能就不是簡單的陸基攔截器三階段部署問題了,而很可能NMD的攔截能力進一步擴展到天基攔截器和海基NMD導彈攔截係統。這時的NMD部署方案,就再也不是目前的“克林頓方案”,而將變成1994年以來共和黨議員一直在竭力謀求的“共和黨方案”了。在2000年8月1日共和黨於費城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的部署被寫進了共和黨的黨綱。該黨綱還提出美國安全麵對的一個事實是:“流氓國家”正在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構成了對美國安全的“威脅”。小布什在這次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再度抨擊克林頓政府的NMD計劃是“不夠的”,為此,他發誓要部署一個既能保護美國又能保護其盟國的國家導彈防禦計劃;表示他如當選下一屆總統,將拒絕考慮克林頓政府所提出的以陸基攔截導彈為核心的“對付有限導彈攻擊”的NMD係統。[98]
目前從技術上來說,TMD和NMD共同的技術難題都是HTK的技術是否成熟的問題。由於TMD的部分武器係統以及克林頓政府的NMD係統的攔截導彈都使用HTK,HTK成功的前景將是TMD和NMD係統能否如期部署的關鍵。對HTK技術成功的質疑也是最多的。當前美國執行飛行試驗的HTK技術,無論在TMD還是在NMD,都隻是處在EKV三階段試驗計劃的第一個階段。未來成熟與否,還有待於時間來檢驗。而實現TMD和NMD技術成功的關鍵還包括天基和空基目標導彈的預警、監視和跟蹤係統,以及負責信息傳遞的指揮、控製、通訊等導彈防禦作戰管理係統(BM/C4)。無論是NMD還是TMD,更新、升級和發展多層次的預警、監視和跟蹤係統是保證成功實現導彈防禦的基礎。為此,美國軍方除了將發展天基傳感衛星係統以及陸基雷達係統之外,還將對美國先有的空基預警係統,如空軍的E-3預警飛機和海軍的E-2C“鷹眼”預警飛機係統進行全麵更新。其預警、監視和跟蹤係統向太空發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從而將實質性地造成天空武器化的必然前景。而這些導彈防禦係統的支持性技術是《反彈道導彈條約》所嚴格禁止研製和部署的。
因此,無論是為了TMD全部武器係統在《反彈道導彈條約》麵前的合法性,還是NMD今後係統攔截能力擴張的需要,以及還是為了TMD與NMD聯手以便實現海基NMD以及“助推階段導彈防禦”,美國政府謀求進一步修改《反彈道導彈條約》將是今後長期化的政策努力。
對於NMD武器係統部署,美國需要解決的最大外交難題,是《反彈道導彈條約》能否按照美國的意圖進行修改。克林頓政府顧及軍控政策、防擴散目標以及大國關係的穩定等各方麵的問題,這些都與反導條約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隻要反導條約得到維護和鞏固,美國的NMD部署就不得不有所收斂。軍控、防擴散和大國關係的穩定,是包括克林頓政府在內的今後各屆美國政府在安全政策上不得不致力於解決的基本問題。在這三者上,美國所能實現的國家利益並不會弱於美國部署和建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NMD更重要。克林頓在1999年3月17日就參議院通過國家導彈防禦法案後所發表的聲明中就曾指出:“通過把參議院記錄在案地置於繼續支持伺俄羅斯削減戰略武器的立場上,該法案重申我們的導彈防禦政策必須考慮軍控目標。”[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