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性(cohesion)和連貫性(coherence)是篇章(text)最重要的特征。銜接性是要求詞句之間在語言形式上粘連,是篇章的有形網絡;連貫性是指在語義上連貫,是篇章的無形網絡。篇章的銜接或粘連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實現篇章的連貫。當句子成分既是已知信息又是主位時,這一成分稱為主題(topic),句子其他部分便是述題(comment)。漢語是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語言。漢語句子強調意義和功能,建構在意念主軸(thought-pivot)上。英語是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語言。英語句子強調形式和功能,建構在主謂主軸(subject-predicate-pivot)上。因此漢譯英時,找準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謂語是成功翻譯的關鍵。在進行英漢段落與篇章翻譯時,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是必須考慮的兩大要素。“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指出反映語篇連貫性的重要途徑就是語言的銜接,他們將“銜接”定義為“存在於語篇中並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間的聯係”。語篇銜接手段主要有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詞彙銜接(lexical cohesion)兩類。其中語法銜接包括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與連接(conjunction);詞彙銜接包括詞彙重述(reiteration)、同義(synonymy)、反義(antonym)、上下義(superordinate/hyponym)和搭配(collocation)等。這些銜接手段有些是形式上的,有些則主要是語義上的。在語篇中,語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連句成篇的作用。語法銜接中的照應(reference)是指某個詞項無法自我解釋,必須到其他地方尋求解釋的現象。照應是一種語義關係,即語篇中的一個語言成分與另一語言成分互為解釋。
從語用功能上照應可進一步劃分為回指(anaphoric reference)、下指(cataphoric reference)和外指(exophoric reference),前兩種需從內部情境尋找解釋,統稱為內指(endophoric reference)。語篇中用代詞或代動詞來替換不想重複的部分,這種方式稱為替代(substitution)。替代是一種語法關係,與照應表達對等關係不同,它表達的是一種同類關係。使用替代既是為了避免重複,也是為了連接上下文。替代主要有名詞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動詞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的使用是為了避免重複,突出主要信息,銜接上下文。作為一種修辭方式,它符合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省略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替代――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句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從語境中找到,這樣句與句之間就形成了連接關係。與替代一樣,省略也可分為三類:名詞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動詞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連接(conjunction)是表示各種邏輯意義的連句手段,連接詞又稱“邏輯聯係語”。通過使用各種連接詞語,句子間的語義邏輯關係可以明確表示出來。連接詞既可以是連詞,也可以是具有連接意義的副詞、介詞及短語,還可以是分句。連接詞在語篇中具有專業化的銜接功能,表明了句子間的語義關係,甚至通過前句可從邏輯上預見後句的語義。詞彙手段同樣可以起到銜接上下文、生產連貫語篇的作用。詞彙銜接中的重述(reiteration)是指同一詞彙項目在語篇中的反複出現,而每次再現和它初次出現時所表達的含義完全等量。詞彙的重複是語義的重複,重複具有的銜接功能不容置疑。同義(synonymy)是指在同一語言內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具有相同的概念意義,它可以取代重複來表達銜接。從修辭角度看,同義可在一定程度上為語篇的風格增色。反義(antonym)的基本功能是使兩個不同的語言成分在意義上形成明顯的對照,從正反兩個方麵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描寫,從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語篇上下銜接。上下義(superordinate/hyponym)關係指一個成分所表達的意義屬於另外一個成分所包含的意義,上下義詞之間的語義關係構成了一個語義銜接。搭配(collocation)是一種橫向組合的詞彙關係,其特點是“約定俗成”。這種組合是經過文化習俗的多年積澱和詞語的長期使用而形成的固定詞組或成語,或是按照語言中各種詞語組合的基本原則靈活造就的詞項組合。搭配傾向於在同一語境中出現,具有語篇銜接功能。語篇銜接手段能使語篇結構緊密,邏輯清晰,更好地實現語義的連貫。然而,韓禮德和哈森並沒有明確提到“連貫”(coherence)的概念。與“銜接”有所不同,這一概念更多的應屬於一種心理現象。連貫語篇的基本標準是其意義形成一個整體,並與語境相關聯。語篇的連貫性應該經受住對句間的語義連接及語用環境的邏輯推理,所以語篇連貫不僅包括語篇內部意義的銜接,而且也包括語篇與語境的銜接。銜接是客觀的,連貫是主觀的,是因為銜接是一個語篇特征,而連貫則要由讀者加以評判。如果說“銜接”是語篇的有形網絡,是語篇表層結構形式之間的語義關係,那麼“連貫”則是語篇的無形網絡,是語篇深層的語義或功能連接關係。銜接的前提是思維的邏輯性、連貫性,而連貫是交際成功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