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評價的首要任務,就在於判明人們行為的善惡價值。道德評價對於行為善惡的裁判,特別是個人在自己的內心信念已成為強烈的責任感時,對行為善惡的自我判斷,往往具有強大的威力,而且公正和深刻。因此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由於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隻是近期的事情,而且人類意識上征服自然的想法仍然是根深蒂固,所以必須進行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以使人們明白,在對待自然的價值判斷中,什麼才是善良的,什麼才是可惡的,而且能夠使人們從道德評價中,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怎樣去正確地選擇行為,怎樣在行為過程中使善良的動機和有益於社會的效果達到一致。那麼,如何進行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呢?
(一)輿論揚抑
人是社會的人,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的行為總是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製約和影響。麵對民眾力量有著深切感受的美國總統林肯也說過,輿論就是一切。得到輿論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會失敗,得不到它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中國古代的統治者,早就認識到輿論的力量。在《國語?周語》中召公曾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孟子在中國曆史上提出過有名的“民貴君輕”的思想。這些都是注意到輿論的重要作用並時時應用的例子。雖然上述例子都是和政治、統治有關,但也從另一個側麵告訴我們,輿論可以通過評價、監督、谘詢等形式,對社會生活中的小到個人行為,大到國家行政都能起一定調節作用。
因此,對於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輿論的揚抑是有很大影響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形成輿論的因素來加以說明。
第一類因素可稱為形成輿論的基本力量。這些力量早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對我們後來的思想有決定性的作用,它就是家庭的力量。家長經常和孩子在一起,是孩子尊重和信賴的人。家長對待周圍一切生物、環境的道德態度、道德麵貌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AнтонСемёновичМакаренко)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因此,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作出表率,這對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很有好處。
第二類形成輿論的因素,是那些從經驗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印象。凡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以及我們與別人交往中親身經曆到的,這些給我們的印象總要比僅僅由閱讀或聽聞而間接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同樣的,凡是人們聚集起來進行討論、辯論或交涉的地方,就會產生輿論。善於發表意見的人,常可以將其主張影響別的不大發表意見的人,同時,也可能促使聽眾采取相反的意見。根據這一因素的特點,必須注意一些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的影響。
第三類影響輿論的因素,是包括那些大眾傳播消息的工具。這裏主要的是指報紙、電視和網絡。很明顯,每個公民,都會受到各種輿論的影響。它們共同的一點是,在有關生態道德善惡行為的宣傳報道中,要使人們看到真正善的行為,恰如其分地造成社會輿論,真正產生強化教育的作用。
(二)提高生態道德認識
提高每個人的生態道德認識,是生態道德判斷能力培養的前提。
提高生態道德認識,主要是幫助人們正確了解人對自然應盡的道德義務,以及生態倫理學關於這種道德義務的理論、原則、規範、範疇等內容。
我們知道,人們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思想認識所支配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作為指導,所產生的行動一定是盲目的,甚至往往會犯錯誤。因此,提高人們對生態道德的認識,可以促使人們解決兩個方麵的矛盾,即從對生態道德不知到知,從片麵的知到全麵的知的矛盾,以及對待人和自然關係的正確觀念和錯誤觀念的矛盾,從而提高選擇行為和識別善惡的能力,增強履行生態道德義務的自覺性,這對生態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在人們的行為表現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組織和人所以有這樣或那樣背離生態道德要求的行動,甚至走上嚴重危害到生態係統的平衡,危害到整個人類生存的公共利益的道路,往往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要有意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由於對於各種事情、場合、活動和關係上的生態道德要求無知或不能正確理解而造成的。這一點,生態道德上的現象要比倫理學中的其他道德現象多得多,這是由於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還沒有普遍提高到這一水準的緣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生態道德的認識所起的是一種“啟蒙”作用,隻有人們提高了對生態道德的認識,才可能談到生態判斷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