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積累知識為目的,這種教育模式很難使學生突破現有的知識圈,開發想象,激發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學生隻是模仿性地分析、解決同類問題。而創新教育就在於注重學生創造知識的欲望和才能,旨在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盡可能超出自己的已有知識圈,從而創造新的知識或進行發明創造。
在未來市場經濟中,競爭是異常激烈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知識、新信息不斷出現,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本科人才仍然是傳統教育模式下的不會思考、不會創新的“知識倉庫”,那麼一定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創新教育,培養愛學習、好思考、善創新,能適應各種環境的本科人才。那麼,隻有從傳統教育轉變到創新教育上來,才能培養出這類人才。而要進行創新教育,就必須提倡和推行研究型教學。
研究型教學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的實質就是一種創新教育,是推進地方高校創新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型教學的基本要求有:第一,從教學目標來看,研究型教學實現單一性向多元性的轉變。以往的教學側重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研究型教學更側重於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寫作、口頭表達、自學、研究、分析、綜合等多方麵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從教學主體關係來看,研究型教學實現了由師生單向關係向雙向互動關係的轉變,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第三,從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來看,研究型教學真正實現了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淡化了課內課外的時間觀念,教學不再隻是課堂上的事。第四,從實踐觀來看,研究型教學預演了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社會的轉化曆程。加大了社會實踐的環節,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程序,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係近年來在基地班的建設中積極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1)提出了經濟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的定位是:人才觀念+誠實+才能。提出經濟學人才的培養要以“精英教育”為目標,“素質教育”為基礎,“創新教育”為核心,並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才培養的“4+”模式。(2)以創新型教育為目標,提倡和實施研究型教學。經濟學的教學既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又要培養研究型人才,在這兩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提倡研究型的教學。通過研究型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而且掌握規範的研究方法。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寫作、口頭表達、自學、研究、分析、綜合等多方麵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人才培養中重視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情感。將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與經濟管理學院國家理論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在理論上開展了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創新型教育與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並在基地班具體實踐這一模式。在基地班加強三個論文的寫作(二、三年級的學年論文、每門基礎理論課的課程論文、畢業論文),每年對學年論文、調查報告、優秀畢業論文進行評比和表彰。(3)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社會實踐環節。針對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在創新教育和研究型模式的實施中,在加強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社會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到企業、農村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不但把實踐環節作為必修課,而且在高新區、寶雞、楊淩等地建立學生實習基地,並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開設社會調查課程,把有組織的社會調查和自願性、分散性的社會調查相結合,加大社會實踐環節。有組織的社會調查是在每年的春天,組織二、三年級的學生深入到農村、企業進行社會調查。三年來共組織6次大型社會調查,先後深入到藍田、岐山、寧陝、銅川等地進行農村調查,撰寫了大量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