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危言聳聽
在各種鮮活的海鮮體內潛藏著多種致病細菌和寄生蟲。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沿海魚、蝦、蟹的體內含有多達86種寄生蟲,其中有19種是在我國首次發現的。一些貝類還含有有害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等。
垃圾堆解密
海鮮,包括魚、蝦、蟹、貝類,海鮮富含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它比畜肉易於消化吸收,是人類強身健體的重要食物。品嚐生猛海鮮是當前人們的美食時尚,但生食魚蝦對健康很不利,各種活、鮮的魚蝦蟹貝體內,往往潛藏著各種肉眼很難發現的致病菌和寄生蟲。
一般魚蝦離開水體2~3小時後,就會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和大腸杆菌等致病菌的感染,常發生細菌腐蝕,產生胺類化合物。
寄生蟲汙染水產品,對人體危害更為嚴重。據分析,幾乎各類魚蝦蟹貝都有其特定的寄生蟲潛藏。吃了半生不熟受汙染的魚蝦的人,往往出現胃腸不適、感覺遲鈍、神經衰弱、血壓過低等遺毒症狀。
有些人喜歡將活蝦、鮮蟹用鹽漬、酒醉後生食,然而蝦、蟹用鹽漬、酒醉後生食也難得安全。采用低溫冷凍可否達到殺死細菌和寄生蟲的目的呢?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細菌是凍不死的。在低溫環境中隻能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一旦恢複到常溫,它們會繼續生長繁殖,產生大量毒素。
另外,許多人吃完海鮮(蝦、魚、螃蟹等)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大部分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臉部、腿部、胳膊,甚至全身)起疙瘩並伴有瘙癢症狀。
遠離垃圾堆
1、海鮮多為寒性,腸胃虛弱的人容易引起腹瀉腹痛,要少吃。
2、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含有較多的尿酸,被人體吸收後可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使關節炎症狀加重,故關節炎患者應該少吃海鮮。
3、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常吃海鮮(每周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大腦和神經係統發育。所以,如果吃海鮮,每周最多一兩次,每次100克以下,並且不宜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4、過敏體質者應慎食海鮮。
5、海鮮中含碘量較高,甲狀腺亢進者應慎食,否則會加重病情。
6、平日吃寒涼食物容易胃腸道不適的胃腸敏感者應少吃海鮮,否則會導致腹痛和腹瀉等症狀。
動動手,清除垃圾
1、海鮮的種類很多,包括魚類、蝦類、蟹類、螺貝類、頭足類(章魚、魷魚)等。海鮮中的膽固醇大多集中在頭部和卵黃中,食用時除去這兩部分,可以減少膽固醇的攝入。
2、海鮮生吃先冷凍、澆點淡鹽水。牡蠣及一些水生貝類常存在一種“致傷弧菌”細菌。對腸道免疫功能差的人來說,生吃海鮮具有潛在的致命危害。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將牡蠣等先放在冰上,再澆上一些淡鹽水,能有效殺死這種細菌,這樣生吃起來就更安全。
3、如果海鮮已經高溫徹底烹熟,那麼隻需馬上放入冷藏室,下餐加熱後即可食用。如果海鮮並未經過充分加熱,但已經死去,那麼應當放進冷藏室,下一餐之前化凍,然後徹底加熱烹熟,不要再貪戀生鮮口感。由於海鮮類食品的蛋白質質地細膩,分解很快,拿回家之後應當在一天之內食完,不要長時間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