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後,不能把小泥娃娃露在外麵,而要放在炕褥裏角邊藏好,不能壓著、踩著、磕著、碰著。一旦真的懷孕生下孩子,才能把小泥娃娃拿出來,送到“洗娃娃鋪”將小泥娃娃“洗大”,即給它加些新泥,重塑一個1尺左右大的娃娃像。與此同時,還要塑99個與小泥娃娃同樣的泥像送回天後宮“還願”。
泥娃每日吃三餐一年四季有新裝
當泥娃娃被家長帶回家後,做母親的要將其供在炕琴(一種擺在炕上的家具)上,侍奉如同親子,一日三餐都要供上食物、碗筷,並要根據季節的變化為其添置新衣服。自己親生的真孩子排行第二,長兄的地位留給泥娃娃,這就是天津民間俗稱“娃娃大哥”或“娃娃哥”。
每一年,做家長的都要花錢到“洗娃娃鋪”去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泥像。隨著其真弟、妹的成長,娃娃大哥的泥像也由幼年變為青年,由青年又變為老年,不斷變化形象,穿上長袍馬褂,坐太師椅,有了花白胡須等。若其真弟、妹有了子女,它也就成了“娃娃大爺”、“娃娃大舅”。等有了第三代,泥娃娃便成了“娃娃爺爺”、“娃娃舅爺”。
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像侍奉真人一樣對待娃娃大哥,並對其格外尊重。若拴娃娃的老太太不在了,則由她的子孫繼續供奉著娃娃爺爺,因為所有家裏的孩子都是它帶來的。
由於“拴娃娃”習俗的產生,市麵上的“洗娃娃鋪”的泥塑行業應運而生,而且生意十分火爆。如今,在天後宮求子的觀念仍然在一部分市民中存留,因而仍有祈子的善男信女前往天後宮燒香、許願、拴娃娃。但由於生育後,不再將小泥娃娃重新塑大供奉家中,所以洗娃娃的行業也就消失了。
細小瑣碎的規矩禁忌,“媽媽例兒”,誕生禮、婚禮、壽禮、葬禮四大禮儀。
洞房牆飾,在牆圍或板子牆上貼楊柳青年畫《麒麟送子圖》和《連生貴子圖》,窗戶上貼著葫蘆萬代、石榴、牡丹、喜鵲等吉祥圖的大紅剪紙,一對玲瓏耀眼的“子孫燈”擺在炕頭,拜堂後新娘要吃“子孫扁食”,吃時要用“子孫筷子”、“子孫碗”,有人問:“生不生?”新娘答:“生。”晚間全可人(也說全活人,指父母、兒女雙全、丈夫健在的中年婦女)用棗栗子花生給新人“焐被”(天津方言,即撒帳儀式)
碰頭蛋
有2種:一種是紅碰頭蛋
……即染紅皮雞蛋,是產婦家人為感謝親朋準備的,先將雞蛋煮熟,再放入有紅染料的水中染色,撈出晾幹。一種是白碰頭蛋,是不染色的熟雞蛋。碰頭是指2個雞蛋在盆中相碰得名,必須在“洗三”這天由老娘(輕音,指收生婆)在洗兒盆中撈出。老娘為嬰兒洗澡時,口念吉語,一邊洗一邊把紅皮和白皮雞蛋往盆裏邊放邊攪動,一般是8對、10對成對放。當2個紅、白雞蛋的大頭在水盆裏一碰,就要立刻抓出來,謂之“碰頭蛋”。一般未懷孕的媳婦都希望吃到碰頭蛋,特別是婆婆,要托人到處尋找紅碰頭蛋給媳婦吃。聽到誰家生子“洗三”,還要登門求取,拿回家,叫兒媳婦臉朝屋裏,坐在臥室的門檻上吃下,俗稱“倒坐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