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 / 3)

100

陽春三月,北方大地還被一片堅冰與積雪覆蓋著,隻有地勢低窪和靠海的土地上的積雪在開始融化,可南方沿海早已是溫暖如春。天漸漸熱了起來,人們穿著襯衣在街上來來往往,感覺不到一絲寒意。春天的暖濕氣流正由南朝北地推進著,要不了多少時間就會把籠罩大地達半年之久的寒氣趕回西伯利亞去。楊永誌一行人來到廣東,原先穿的棉衣、棉褲再也穿不住了,他們和本地人一樣換上了襯衣,在當地辦事處住了下來。之後,他們便拿著介紹信到當地縣政府,聯係去方便麵廠和家具廠參觀的事。政府有關部門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派人陪同他們一起去了工廠。

在家具廠倒還順利,木工出身的孫涪江進了生產車間後,見家具整個生產過程已全是機械化了,又快、又好。加工出來的每一根方料大小一樣,眼孔誤差在毫米之間。就是木頭拋光也是靠機器,一排排的木工機床都在忙碌著,每台機器都有分工。最後,由總裝車間把一件家具所需的構件配齊後打包裝箱,便算完成了。他真是大開了眼界,參觀時他把機器的產地、性能等一一抄了下來,並向每台機器的操作師傅了解具體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他問得特別仔細,還在每台機器上實際操作了一下,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事後他又去廠裏參觀學習了幾天,把每一個細節都問清楚了,心裏踏實了,才回到住地。

楊永誌和趙誌明去了方便麵廠。這是一家合資企業,國有資產占百分之五十一,台資老板占百分之四十九。生產經營是台灣老板派人管理,財務由大陸人員管理。他們拿著介紹信進去後,對方隻簡單地介紹了下生產的工序、產量與當前的市場景況。至於每袋方便麵的成本、利潤、生產過程中具體的技術問題,都沒了解到。介紹完對方也隻領著他們到生產車間走了一遍就完了。

回到住地後,楊永誌和趙誌明商量,決定讓趙誌明和孫涪江留下,請廠附近的龍門山礦泉水經銷商幫忙,安排他們兩人去廠裏打工,把要了解的東西摸透後再回村裏。楊永誌則和張建林去沿海城市,把礦泉水的幾個銷售處的業務情況了解完後再回去。

一商量完,趙誌明和孫涪江便開始行動,找經銷商幫忙。經銷商很爽快地答應下來,托關係、找熟人,總算是把兩人安排到廠裏當臨時工。孫涪江負責了解方便麵生產的上半段工序,包括和麵、製塊等工藝;趙誌明負責了解油炸、封袋、包裝等工序,並觀察他們對工廠是如何管理的。

趙誌明上班的第一天就被要求翻考勤牌,如果遲到就得扣工資。除了考勤外,趙誌明發現工廠裏還很多規章製度:更衣室裏換下的衣服得折放整齊,否則要扣錢;上班時不準交頭接耳,大聲說話;每班每人都規定有生產任務,生產出的產品有質量、標準要求,完不成任務和生產出了不合格的成品,也得扣工資和按比例賠償損失,超額完成任務和加班就發獎金……趙誌明發現,這套管理體係完全是以“錢”來管束工人和調動工人的積極性,使工人增加對生產的責任心。確實,工人來做工就是為了多掙錢,工廠滿足了你這方麵的需求,給你提供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在對工廠的管理上真正做到了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明白,每天該做什麼,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質量標準,完成的任務數量是多少。這樣明確的責、權、利關係,使工人自覺地形成了一種愛崗敬業的團隊精神。開始,趙誌明還有些不適應這種生活,成天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想著如何去完成任務和吃透這些規章製度。經過一段時間,他適應了,決定回去後,把這套管理辦法運用到礦泉水廠的管理上。他深刻地體會到,光靠員工那點對自己工作的榮耀感和熱情是維持不了企業的長久發展的,隻有和大家的切身利益掛起鉤來,才有利於企業的長久發展。他慶幸自己這段時間的工沒有白做,收獲不小。特別是對企業管理方式的及早覺醒,要不時間久了病入膏肓就晚了。這時他才理解了向忠民書記前些年告誡他們的:改革中,要不斷學習,對解放自己思想的重要性要有深刻的理解。每個人都要充電,今後應不斷地派人出去學習,了解掌握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以及市場變化行情,企業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做大做強。

趙誌明在廠裏專心地打著工,時間一久,人也混熟了。下班後他專找各工序真正有本事的工人,請他們進館子,喝酒拉感情,沒多久就把他要了解的東西了解到了,過經過脈的技術也學到了手。設備出故障時,師傅來修,他就主動幫忙,遞扳手,緊螺絲,既不怕髒也不怕累,直到幫著修好為止。師傅們見他肯吃苦、勤快、好學,都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他,還告訴他要注意的問題,應該怎樣做,從哪裏入手,如何判斷故障原因。沒兩個月,趙誌明就把生產設備的性能摸了個六七成熟,是什麼地方生產的,需要多少錢等通通打聽到了。加上他為人處事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體,很快贏得了工友們的信任與支持。大家平時有什麼事都愛找他商量、擺談。他從不計較分內分外的活,樣樣都搶著去幹,大家都覺得他老實、吃得虧,是個好小夥子。

孫涪江也把需要掌握的技術學到了手。他倆在廠裏人緣好,大夥兒都願意和他們交往。他們也有意識地和這些技術工人交朋友,好回去建廠時把這些人請來幫忙或挖走。總之,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在為村裏辦廠做準備。

一晃他們在廠裏幹了近四個月,村裏一次次通過銷售處帶信,讓他們快回去,可他們總是開玩笑地說要念的經還沒念完,等把技術全學會了、把肚皮上長的那些肥肉消下去便回來。直到最後楊永誌打電話來說方便麵廠和家具廠的立項批文已下來,設計、預算都快完成後,兩人才結束了廠裏的工作,先後請假,搭上了回程的火車。

兩人一進村子,大家都迎了上來。幾個月不見,村管委會的成員們確實很想他們了。

趙誌軍見趙誌明變黑變瘦了,風趣地說:“在廣東什麼時候生產了,也不給大家捎個信,我們也好送個月禮,喝杯你肚子裏那個娃娃的喜酒。”

大家開始沒弄明白趙誌軍說的話的意思,直到他說完才搞明白是在開趙誌明的玩笑,便一齊大聲笑了起來。等人們笑過後,楊永國便問候說:“你倆辛苦了,從剛才趙誌軍的笑話裏就說明你們這段時間為學人家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真是吃了不少苦頭。快回家去吧!等你們休息好了,我們再開個碰頭會,把這段日子村裏各方麵的情況和你倆學習到的東西互相說說,好盡快實施下一步的工作。”

101

趙誌明回家後的第二天下午,便召開了村管委會會議。楊永誌也趕來參加,聽取他們兩人在廣東廠裏學習的經過與體會,以及有關方便麵生產中的一些技術問題、設備采購的地點、建廠所需的經費等。楊永誌還特別詢問了這兩個廠的基建、設備安裝情況,今後生產需要的技術人才準備情況。最後兩人重點介紹了方便麵廠的管理方法,說這才是他們這次取到的真經,受益匪淺。

特別是趙誌明,他說:“在工廠管理這方麵我受的啟發很大,為今後村裏企業的管理找到了新的辦法,避免了吃新的大鍋飯,瘦了這十多斤肉值得。”他還把他對廠裏的生產、銷售、質量和安全等方麵如何管理的想法說了出來,大家聽了都非常讚同。

楊永誌和柳入江聽後,感觸很大,都有點不大相信這些話是從他倆嘴裏說出來的,真是士別三日得刮目相看。他們這幾個月的能力確實提高不少。

柳入江感到,自己雖是大學生,卻不如人家沒文憑的人心細。確實現在這套管理方法是在吃新的大鍋飯,沒有調動起每個員工的積極性。雖然時間短,問題暴露得還不太明顯,但得即時糾正,探討製定新的管理辦法。柳入江聽完趙誌明對管理上改革的打算後,結合廠裏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掛鉤,可先從駐外銷售處試行。給這些人員定一個保底工資,能和當地基本生活標準持平就行。但還要有一個最低銷售任務數,完成了才能拿到這份工資,完不成可根據實際情況多少得扣個缺缺。超過基本任務數的按超過的實際瓶數提成,慢慢過渡到完全以銷售數量計酬,取消保底工資。但也不能一刀切,剛建銷售網點還沒打開市場的地方,可暫不實行這種方法,可規定一個期限。銷售員的業務費、差旅費也得定個標準,不能像現在這樣用多少算多少,實報實銷。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時修補,要加強檢查。”

楊永誌接著說了方便麵廠、家具廠和上壩子村聯辦酒廠的立項、報批和請省輕工業廳設計院設計的情況。最後他重點介紹了資金落實的具體辦法:“一是由地區和縣上出麵,找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貸款,但要等幾個項目的評估報告出來後再確定具體的金額。二是找領導幫忙。照初步估算,幾個廠的費用還差一大截。趙誌清縣長說過,到時他和我上北京找向主任幫忙。如果還是不夠,縣裏再想辦法。但買設備的錢是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