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留下珍貴的記憶(1 / 2)

生活中有多少動人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腦海中的影象也會漸漸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但是,照相機卻能夠為我們留下珍貴的記憶。

一張孩提時期的頑皮小照,一張學生時代的學友合影,都會喚起無限美好的回憶;一張重要的史料照片,能再現曆史進程中的真實事件;一張健美的藝術攝影,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這一切,都是照相機為人類生活作出的貢獻。

照相機問世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但其原理的發現,卻可追溯到更遠的古代。前麵已經介紹過,最早發現成象原理的是我國古代學者墨子。其《墨經》中有8條文字是講光學的,闡明的光、影、象的關係,包括針孔成象的內容,同現代照相光學原理是一致的,實際上這就是照相光學研究的開端。

小孔能夠成象,人們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了一種繪畫工具—映繪暗箱。它是畫家們的得力助手,曾為繪畫藝術作出了貢獻。在十五世紀,畫家們為了積累繪畫素材,常常需要把眼前的景物迅速地描繪下來,以便生動地反映到作品中去,因而利用小孔成象原理製作了映繪暗箱。它是一個不透光的箱子,前壁上有一個很小的孔,後壁上鑲一塊毛玻璃。把它對準所要畫的景物,其影象就呈現在毛玻璃上,畫家們可以仔細地進行觀察、研究。若換上一塊透明玻璃,將一張半透明紙覆在其上,就可以把景物的影象描繪下來。到了十九世紀,玻璃熔煉的進展和光學工業的萌芽,為映繪暗箱的改進提供了條件,畫家用凸透鏡或凸凹透鏡組代替了針孔,呈現出來的影象的明亮度和清晰度都大大地改善了。經過不斷改進,映繪暗箱的結構形式已經同現代照相機很相似了。但是,由於那時還沒有保留影象的感光材料和處理方法,因而“照相機”遲遲未能降生。

1839年,法國科學家達蓋爾首次作了照相實驗。他的“照相機”就是一個映繪暗箱,前壁裝一組成象透鏡,後邊裝一塊傾斜的反射鏡,而暗箱頂部是一塊毛玻璃屏。取景後,拿去毛玻璃,將照相底板放在此處曝光。他采用了一種新感光底板,利用這台“照相機”成功地獲取了世界第一張照片。他的照片,轟動一時,受到人們的稱讚。

從達蓋爾的“照相機”誕生到現在,經過140多年的變遷,照相機的結構和性能都有了很大變化。其間,1860年美國首先製成大型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了第一台小型照相機;1913年德國萊茨廠製成135萊卡照相機;1939年德國羅萊廠生產雙鏡頭反光照相機;1956年西德發明了自動光圈;1963年美國柯達公司製成第一台電子快門照相機;19b6年日本生產了焦平麵電子快門和中心電子快門;1971年內測光電子快門照相機得到較快發展。這是照相機發展的概貌。

目前,照相機在結構和性能方麵,都已相當完善,其發展特點是優質、精密、自動化。照相機的鏡頭采用的是優質多層加膜鏡頭,最短調焦距離可達十幾英寸,光圈一般在f/22~f/1.4的範圍。快門是采用電子鋼片中心快門或電子控製簾布焦平麵快門,速度為8~1/1000秒無級變速,有B門和MX閃光同步,並帶電子自拍機構。取景通常采用固定平視棱鏡、中心微棱鏡、精密聚焦環、中心裂象測距、微棱鏡環、全視場聚焦屏等。有的在取景目鏡兩邊裝有矽光電二極管、硫化鎘光敏元件或矽光敏元件,在全光圈下對全視場聚焦屏作中央重點測光,實行全自動曝光。此外,有的還帶有曝光過度或不足警告信號裝置、直接接觸式閃光同步裝置、景深預測杆或按鈕、兩次或多次曝光裝置、快門上弦顯示器、電子卷片機構、自動與手控轉換手柄等。

照相機的典型構造,一般包括這樣幾個組成部分:

1.鏡頭。是由一片或多片透鏡組成的,如“海鷗4A”型照相機鏡頭是由4片3組透鏡組成的。它的作用同一片凸透鏡一樣,就是造成景物的實象。它的結構,多鏡片組合是為了得到良好的成象質量。

2.機身。是個不透光的暗箱,有折疊式的,也有方匣式的,還有拉管式的。它的作用,是為了保障成象不受其它光線的幹擾。

3.暗盒。是裝照相底片的盒子,在常見的小型照相機中,暗盒同機身合為一體。

4.光圈。是鏡頭中間的一組金屬薄片,能開大和縮小。它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用它來控製進光量;二是用它來調整“景深”(成象範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