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島國
馬達加斯加位於印度洋西部,是非洲的一個島國。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為低矮的山脈,屬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西部處於背風坡,水汽難以到達,屬熱帶草原氣候,幹旱少雨。
這裏河流湍急,水力發電潛力很大。主要糧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經濟作物包括咖啡、丁香、劍麻、甘蔗、花生、棉花等,其中香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
馬達加斯加島還是個寶石之鄉。在這裏,幾乎所有的彩色寶石種類都有發現。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金綠寶石、海藍寶石、銫綠柱石、金綠柱石、各色碧璽、石英類寶石、石榴石類寶石、長石類寶石、磷灰石、堇青石、榍石、黃玉、鋯石、歐泊,等等。雖然不少礦區發現時間比較晚,但馬達加斯加正成為一個新興的但舉足輕重的寶石產地。
印度尼西亞人的後裔
有記載的馬達加斯加島曆史始於公元7世紀,住民的祖先有一部分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洲。他們同當地人結合,形成馬爾加什人。後來,阿拉伯人又在其西北方海岸建立了貿易點。馬達加斯加人與歐洲人的最早接觸始於16世紀,當時的航海家迪亞士曾經到達過這座海島。那時,麥利那人在中部建立起伊麥利那王國。1794年發展成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了馬達加斯加王國。
馬達加斯加在19世紀30年代曾遭法國入侵,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直到1960年6月26日才宣布獨立,成立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首都塔那那利佛
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叫塔那那利佛,坐落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一個馬蹄形的山脊上,是一個接近赤道的高原城市。塔那那利佛不但是該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亞、非、歐三大洲混合風格的大都市。
塔那那利佛約在17世紀20年代由安德裏安賈卡王建立,在馬達加斯加語中,這座城市的意思為“千人勇士之城”。直至19世紀60年代,城內的大部分建築物都僅以木材或燈心草建成,自從引入石與磚作為建築材料後,整座城市開始重建。之後,氣派的建築物紛紛拔地而起:王家宮殿、貴族房屋、法國人的住所、聖公宗和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石製教堂以及其他以磚建成的學校、醫院、法院、政府大樓等,逐漸將這座城市裝點成為一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大都市。
諾西貝島
諾西貝島位於馬達加斯加西北海岸線上,不但是該國最大的海岸島嶼,也是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諾西貝島環島200多千米的海岸沙灘是海水浴的理想場所,這裏沙白細軟,天藍海平,最原始的質樸景色吸引了大批的遊人前來休閑度假。海島及其周圍的村寨是捕魚的最佳之地,在這裏,隻要海潮允許的話,可以整天撒網捕魚。這裏的賓館抓住這一特色,把釣魚發展成為一種特色娛樂活動。
諾西貝島是一座火山島,這裏氣候濕熱,土壤肥沃。因為盛產華尼拉果和依蘭等香料作物,因而被稱為“香島”。除此之外,這裏還盛產咖啡、椰子、甘蔗、胡椒等經濟作物。
史前生靈--狐猴
作為靈長類動物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狐猴是真正從史前幸存下來的動物。在恐龍時代後期, 這種靈長類動物就生活在世界上了,它們比自己的近親猴子出現得還要早。隨著時間的推移, 滄桑的巨變, 狐猴差不多已從地球上完全消失,目前隻有在馬達加斯加人跡罕至的山野叢林中還能找到它的蹤影。
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大約有40多種,有的小巧玲瓏,可以裝進煙盒內,有的足有半米多長。狐猴身體形狀、手腳構造雖然像猴子,但是它的嘴臉,卻又像狐狸又像狗。狐猴是排在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第一位的野生動物, 已經被認為是最大的瀕危種群之一。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將所有的狐猴列入瀕危動物“紅皮書”。
“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迷宮”
貝馬哈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馬達加斯加島西部,這裏不僅是該國最大的國家公園,也是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和生態保護區。長期以來,不便的交通使這片土地完整地保存了億萬年來馬達加斯加島進化的獨特地貌和生態。高聳嶙峋的石林,幽深陰暗的穀底和複雜多樣的植被,使這裏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迷宮”。至今,還沒有任何一支科考隊能完整翔實地探測這個區域。所以,這裏堪稱是自然學家和崇尚探索發現的背包客們夢寐以求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