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國布隆迪
布隆迪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分由東非大裂穀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國家曆史
布隆迪在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0年,這裏淪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1922年成為比利時委任統治地。1946年聯合國將其交由比利時“托管”。1962年7月1日,該國正式宣布獨立,成立布隆迪王國。
首都布瓊布拉
布瓊布拉是布隆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咖啡、棉花和畜產品等貿易興盛,也是淡水漁業基地。城市背山麵湖,氣候宜人,景色優美,市內樹木蔥翠,花團錦簇,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
民族舞蹈
布隆迪人能歌善舞,這個國家的舞蹈可以按地區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北方舞蹈、南方舞蹈和中部舞蹈。
北方舞蹈動作有力,其代表性的舞蹈有“英托利”,也是非洲中部最著名的舞蹈,男女舞蹈者均可表演。其動作男女相似,主要是大幅度的轉動頭部,甩動雙臂;腳下打出複雜的節奏,並不時抖動雙肩。
南方舞蹈的主要特點是動作柔和、舒緩,主要模仿獸類、鳥類動作,均為女子集體舞蹈。此外,還有男女舞者手持鋤頭,表現生產勞動的集體舞蹈。
布隆迪中部高原的文化聖地基太加地區,流行一種男性舞蹈“恩戈瑪”。“恩戈瑪”意為鼓和舞,就是在鼓的演奏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藝性舞蹈。表演時,舞者身披紅、白兩色的“康加”,頭頂大鼓,手持木棒,敲鼓列隊行進入場後,隊形成一字或半圓形排開,陸續將鼓放在地上,中間放置一最大的鼓。先是鼓樂齊鳴,然後表演各種擂鼓姿式並不斷變換節奏、變換位置和動作。舞蹈者或在中間大鼓處展示擊鼓特技,或繞大鼓做騰跳、翻滾等舞蹈特技,節奏多變,氣勢雄壯。
聖鼓表演
在布隆迪,聖鼓是在特定的場合表演的一種鼓樂,通常在國王加冕時或播種季節來臨時進行表演。這種音樂象征著過往的權力、皇族的正統與種族的延續。聖鼓表演時,首席鼓手以有力的身體動作,帶領眾鼓手敲擊出洪亮的、富有震撼性的鼓聲。
國旗
布隆迪的國旗上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麵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麵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
必備常識
布隆迪的貨幣是布隆迪法郎
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
旅行指南
布隆迪人能歌善舞,早在古埃及時就聞名於尼羅河畔了。他們從小習舞,不論男女老少,基本上都會跳。圖西族人好擊鼓,以鼓音傳遞消息,凡有較大的活動,都要擊鼓,以示隆重。擊鼓時,鼓手們邊擊邊跳,舞姿優美。每年都要舉行擊鼓盛會。